长孙无忌这位凌烟阁功臣之首,为何最后却以悲剧收场?
众所周知,长孙无忌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唐太宗是最看重他的。唐太宗是个明君,这二十四位功臣,几乎人人都得以善终,而位居首位的长孙无忌,为何以悲剧收场,令人既悲痛又惋惜。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早期成就
长孙无忌一直跟着舅舅生活,所以很早就和李世民认识,两人交情一直很好,后来更成为姻亲关系。唐军起兵的时候,长孙无忌就开始追随李世民了。
当初李建成认为受到威胁,派人去拉拢李世民的人,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都收到密函,还有李建成送来的金银。长孙无忌这才知道,李建成已经忍不住,随时可能会伤害李世民,可李世民一直不愿与亲兄弟相残。
长孙无忌与房玄龄商议,与尉迟敬德一起劝说李世民,希望他先下手为强。最终在他们的帮助下,李世民赢得玄武门一战,最后顺利夺得皇位,这才有了名留青史的唐太宗。
二、权宠过盛
唐太宗登基以后,认为长孙无忌的功劳最大,也是跟随自己时间最长的人。因此唐太宗封他为齐国公,更想让他做宰相一职。
这时候不断有人进谏,说长孙无忌权宠过盛,让唐太宗要小心他,不要给他过高的职位和权力。唐太宗听后很生气,表示自己对长孙无忌完全信得过。可是长孙无忌认为,自己富贵太盛的话,难免为带来不利,于是主动请辞。
长孙皇后也出面劝说唐太宗,因此唐太宗才暂时延后这个想法。几年之后唐太宗想封他为司空,长孙无忌再次推辞,可是唐太宗无论如何都不允许,最后长孙无忌只好答应。
三、坦诚相待
有一次唐太宗受到密奏,同样是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这次唐太宗不再生气,而是将密奏拿给长孙无忌看,还没等长孙无忌开口解释,唐太宗就对他说:“我之所以拿给你看,就想表示我完全信任你,不管别人说什么,我都是不会相信的。”
后来唐太宗想立太子,长孙无忌表示支持晋王李治,唐太宗也听取了他的建议。后来唐太宗认为李治优柔寡断,就想改立李恪为太子,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
唐太宗说:“你如此拥立李治,是否因为他是你的侄儿,李恪不是你的侄儿,所以你便不支持他?”长孙无忌回答:“我从未如此想过,之所以支持太子,是因为他宅心仁厚,适合做一个守城的君主,如果如今身处乱世,我便会支持吴王李恪。”
我认为这段话足以证明,唐太宗对长孙无忌的信任,换做是其他人,这段话足以触怒皇帝,甚至被狠狠惩罚。而长孙无忌的直言不讳,也表明他对唐太宗,以及大唐的忠心。
四、悲惨收场
唐太宗一生信任长孙无忌,在临终之前,唐太宗将李治托付给长孙无忌。同时也嘱咐褚遂良,让他好好保护长孙无忌,不要让有心之人陷害于他。
唐高宗对于这个舅舅一直敬重,可惜他不了解枕边的人。武则天一直想拉拢长孙无忌,可是长孙无忌对于李家忠心耿耿,怎么可能支持一个外姓的人呢,因此武则天对他怀恨在心。
许敬宗一心想讨好武则天,便向唐高宗进谗言,说长孙无忌有谋反之心。刚开始李治不忍心处置舅舅,可经不住许敬宗的怂恿,最后不管事实真相,就罢免了长孙无忌的官职,流放到黔州
之后唐高宗觉得实有不妥,就让许敬宗复查舅舅造反一事,许敬宗既怕事情败露,又怕长孙无忌回来报复他,便派人去黔州。假意是去重审此事,实则命人去逼死长孙无忌,最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三朝元老长孙无忌,就这样被逼自缢。
我认为长孙无忌的悲惨结果,主要和两个人有关。一个是武则天,他一直对长孙无忌怀恨在心,就算没有许敬宗帮助她,也会有另一个人,在帮助她除掉长孙无忌。因此要长孙无忌死的不是许敬宗,而是背后更强大的武则天。
第二个人就是李治,当初长孙无忌支持李治,就是看中他的仁厚。没想到最后这个侄儿听信谗言,也不和舅舅对质几句,就草率做出决定。这也正好印证了唐太宗的疑虑,李治的优柔寡断,确实不利于社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