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十子(历史上十个簸箕的人物)
“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你的手上有几个斗,几个簸箕呢?这句在各地流传的俗语在你身上应验了吗?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句俗语是没有根据的,指纹是人生长发育中基因的表达,它的存在与遗传信息有密切联系,并不会决定你的未来是贫穷还是富裕。“斗”和“簸箕”指的是指纹中两类花纹,斗形纹中的“斗”是古人用来称量米的器具,簸箕则是铲米的工具。
米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主食,它在农耕文明中地位崇高无法取代,谁家存的米更多,谁家的财富就更多。存米的斗慢慢演变为财富的象征,而铲米的簸箕则意味着丢失财富,指腹的斗形纹和箕形纹也成了判断财运的一个表征,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
历史上唐太宗、康熙这两位皇帝的指纹都是十个簸箕,依据斗形纹和箕形纹来断财运未免太过儿戏。实际上亚洲黄种人指纹中斗形纹和箕形纹出现的比例相当,斗形纹和箕形纹共占比90%,相比亚洲人欧洲人出现箕形纹的比例更高,美国人则是出现弓形纹的比例更高。
指纹潜藏的健康密码
“斗”和“簸箕”对个人未来的财富命运没有指导意义,但却与身体发育密切相关。复旦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等科研团队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皮肤纹路受关键肢体发育基因影响,与生长发育及疾病有关。相关研究在2022年第一期《细胞》上发表,有助于更好地解密人类基因和表型特征之间的联系。
胎儿从受精卵发育而成,受精卵就像一颗种子,先长出嫩芽和细叶,主体部分先发育,最后才分化出各枝树杈和繁茂的树叶。如果把人比作一棵树,指纹就是分化出枝丫尖端那几片树叶,对整棵大树来说不是很重要,依据先主体后枝叶的顺序,指纹的发育应该最晚,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指纹的发育和肢体发育在同一时期,它们由影响肢体发育的的间充质细胞发育而成,在怀孕后第四个月胎儿的小手上就出现了指纹。
由此可见,指纹可不只是一层简单的皮肤,它的表征蕴含着人体发育的秘密。中医通过指纹判断遗传性疾病的一些依据也有了相对科学的解释,指纹确实与个人的身体发育有较强的关联。
研究团队跨种族研究了23000多人,分析了几百万个基因位点后,最终发现了指纹和肢体发育高度关联的43个基因组,以及105个显著表达的基因。
其中的evi1型基因被小鼠实验证明同时参与了肢体发育和指纹形成,evi1型基因通过调节细胞的生长模式,能改变手指发育的长度和形状;研究人员通过调控evi1型基因的表达,使小鼠的指腹横纹生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通过这一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手指的发育和指纹有很强的关联性,比如指纹中斗越多的人,小拇指往往发育得比较长,能接近或超过无名指的第二个关节,整个手掌的长度相对较短。当然这只是统计结果,不一定完全准确。
研究指纹和基因的对应关系意味着人类可以通过胎儿指纹表征提前预警各种遗传疾病,并进行人工干预治疗。比如唐氏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的断掌、足拇趾弓状球纹等特征,通过对胎儿这些皮肤表征的分析,完全可以提前预知唐氏综合征,并提前进行干预治疗。
世上有没有两枚相同的指纹?
古人虽然不了解指纹形成的秘密,但对如何利用指纹却有相当的研究。除了看病看相,指纹最早还被当成个人身份识别的标志。
古有《周礼》记载“以质剂结信而止讼”,这里的“质剂”指的是买卖双方在签订的文书上按上手印,作为彼此信任的凭证。
我们常在一份合同上签字按手印,这个习惯就是从古时候延续下来的,那时候农民不识字,大部分人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了,常见的签署方式就是画押。从最初的手掌印到后来的指纹,再到签字按手印,随着民众教育水平的提高,签订契约的形式也越来越精细。
南宋著名法医学家宋慈在《洗冤录》中记载了通过指纹断案的实例,古人是如何认定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呢,难道不怕误判吗?
指纹的构造虽然有迹可循,但还真很难找到两个一样的指纹,根据现代科学统计分析,两个相同指纹出现的概率仅为150亿分之一。正因如此,即使到现代指纹识别仍是个人身份识别的手段之一。
指纹能被消除吗?
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无指纹犯罪,罪犯通常会选择带一个手套避免在案发现场留下指纹,为什么惯犯不永久损坏指纹呢?其实他们不是不想这么做,而是做不到。
在DNA鉴定还未能普及的上世纪,很多黑帮老大为了逃过刑侦找黑医生动手术切除自己的指纹。手术后的一段时间指纹确实消失不见了,但随着伤口的愈合好转,切除的指纹又原封不动地长了出来,而且和原来的指纹一模一样。
这是因为皮肤表层有一层真皮层和一层表皮层,指纹的褶皱虽然在表皮层显现,但纹路却在真皮层就固定了,只切除真皮层没有任何作用,人的表皮层仍会长出一样的指纹。
只是单纯地切除表皮层指纹还会长出来,但如果在切除的同时再植入一块新的表皮,让手指的表皮层无法生长,自然就可以消除原来的指纹了。
1941年10月在德州奥斯汀被捕的罗伯特.菲利普斯就曾用类似的手术清除了自己的指纹。为他动手术的黑医生吸取了前人失败的教训,从罗伯特胸部取了若干小块皮肤移植在切除指纹的手指上,顺利清除了所有指纹。罗伯特为了逃脱追捕还做了整容。
如此彻底的改变让这位罪犯逍遥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失去指纹的他反而成了人群中的另类。当时他只是因为超速被拦下,本来只需面临警告罚款的他却因为没有指纹被巡警逮捕扣押。
盘查时,这个家伙脸上的整容痕迹和手指的手术伤痕引起了警察的注意,两个巡警在完全不知道他是谁的情况下直接将他逮捕。被关押的罗伯特很快受到上级的关注,FBI怀疑他有重大作案嫌疑,并动用了全部的资源查找他的真实身份。最后在排查了近2.5万名有前科的罪犯资料后,终于确定了他的真实身份,他曾在弗吉尼亚因偷车等罪名多次被捕。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刑侦手段早已来到DNA时代,指纹识别已经沦为辅助手段,指纹可能有假,DNA可无法骗人。
除了指纹,人类的身形轮廓、皮肤纹理这些表征都能进行对应的基因探索,目前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已经初步绘制出全球首张“人类表型组导航图”,发现了150余万个强关联。如果能像evi1型基因那样探明其在人体性状表达中的对应作用,把这张“导航图”一一完善,人类对基因的解码将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