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九大习俗,除了吃粽子、划龙舟,你还知道哪些?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很快就要到了,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演变至今,民间中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端午节习俗,除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呢?
端午节九大习俗
一、包粽子
粽子来源已久,据说最初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
后来,屈原跳江,人们为了防止江中鱼儿啃食江中的屈原,于是就将粽子抛入江中。鱼儿一旦吃饱,就不会再啃食江中的屈原。
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
眼看着端午节就要到了,你家包粽子了吗?
二、划龙舟
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在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
也就是比赛划龙舟,划龙舟也因此成为了端午节中,一项重要的活动。
《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
划龙舟的历史悠久,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
主要是祭龙神、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
三、挂艾草与菖蒲
《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艾草与菖蒲是人们用来驱邪祛病的草药,在端午节来临的时候,将艾草挂于门上,它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
并且艾草在五月时,它的功效最好,可以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四、跳钟馗、挂钟馗画像
钟馗,道教中的一位神仙,专门负责打鬼驱邪。
因此,民间中有挂钟馗画像辟邪的说法。
古时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
因此端午节这天一定要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比如说钟馗画像就很有用。
五、佩戴香囊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着佩戴香囊的习俗。
家中有孩子的,家里人都会准备一些香囊,挂在孩子的身上,人们把这称之为“压午”。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六、饮雄黄酒
端午节来临时前后,已经到了气候炎热之时,虫子也比较多,这时的毒气最为较重。
人吃五谷杂粮,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这时喝雄黄酒有驱邪解毒的功效。
《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七、挂拴五色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
五色代表五行,自古就有阴阳五行之说。
将五色线栓于手臂上,是端午节较为流行的传统习俗。
八、放纸鸢
就是相当于放风筝,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
在南方,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九、画额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在端午节来临时,以少量雄黄酒,涂抹在孩子额头的习俗。
最为典型的,就是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上画个“王”字。
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除了以上这些之外,不同地区,也有着各自不同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