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骨气的大明朝灭亡前做的最后几件事,每一件都让人落泪!
公元1625年,魏忠贤继续联合李蕃、崔呈秀等人诬陷孙承宗,孙承宗一怒之下,辞官回乡。公元1628年,朱由校去世,朱由检即位(崇祯帝)。公元1629年,皇太极绕过宁锦,攻下遵化、迂安、滦州、永平,直逼京师。好在袁崇焕力挽狂澜,解了京师之围。
皇太极觉得袁崇焕不除,后患无穷,说袁崇焕通敌卖国,再加上魏忠贤余党一直弹劾袁崇焕。崇祯帝一怒之下,将袁崇焕治罪。袁崇焕被治罪后,军心大乱,危乱之际,崇祯帝在大臣的建议下重新启用孙承宗。
孙承宗上任后,沿用之前的策略(修筑城池)。公元1631年,右屯、大凌河被毁,孙承宗派人重新修筑。但刚修没久,便被清军围攻,孙承宗派吴襄、宋伟去救援。由于仓促应战,大凌河被清军围攻三月,弹尽粮绝,最后惨败。由于修复旧城导致战局失败,孙承宗为堵住朝臣悠悠之口,以生病为由辞官回乡(高阳)。
公元1638年,清军进攻高阳,七十六岁的孙承宗带领一家老小和全城百姓守城。由于兵力悬殊,高阳很快被攻破,孙承宗被抓。多尔衮为此非常高兴,多次劝降他,但他就是不为所动。多尔衮出于对他的尊重,没有羞辱他,让两个清兵用白绫将他勒死。他的百余位家人也在高阳战一牺牲。
崇祯帝听闻他的死讯,恢复他的官职,赐祭葬。南明时,朱由崧感恩于他的忠贞,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忠”。清乾隆年间,又被追谥为“忠定”。不管历史如何评说,孙承宗始终都是一位忠君爱国之人,比那些降清的走狗好一百倍。
1644年,满清将领多尔衮率领二十万大军叩关入京,并于4月30日攻陷北京。至此,这个历经了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终结,由一介布衣朱元璋一手建立的的大明帝国从此成为了历史。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一生勤俭,励志恢复大明盛世,为什么还是这么快的灭亡了那。说道崇祯皇帝,不得不提起另外一个人了,这个便是在明朝后期权倾朝野的魏忠贤。
提到魏忠贤这个人,可谓是明朝的一个传奇式人物了,明熹宗死前曾专门叮嘱自己的弟弟,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给予了魏忠贤如此高的评价,可见魏忠贤还是有可取之处的。魏忠贤在职期间,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大肆残害竞争对手,展现出了阴狠歹毒的一面。但是,同样的他也为大明举荐了不少人才,如赵南星,孙承宗,熊廷弼等一批能臣,由此可以看得出来,他心里还是有大明的江山社稷的。
在魏忠贤党政期间,其实也并不是无恶不作,最起码的边境安定无叛乱,魏忠贤通过大力征收工商税使得边防的钱得以着落,而且天启的时候国库的钱还是逐步增加的。而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上台了。
东林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让皇帝收工商税,每当皇帝说没钱要征税的时候,他们就会说“朝廷焉能与民争利”之类的话,举一个例子:天启帝的时候江南光茶税一项就有20万两进账,而崇祯帝的时候连十万两都收不上来。那么不征工商税打仗的钱哪里来?这一笔税就算在农民的头上了,而且东林党还取消了矿税。还取消了各地的驿馆,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其中就有一个叫李自成的人。
明朝是在崇祯手上灭亡的,而崇祯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干掉魏忠贤,魏忠贤都死了,为什么明朝还会灭亡?明朝只亡亡于流寇,归根结底,亡于东林党。你可以查查,天启皇帝在的时候,有名的民变只有一次,就是苏州的那一次,五人墓碑记记载的就是那件事。但是到了崇祯皇帝的时候,那就不叫民变了。彻彻底底的变成了造反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了皇兄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国难当头,非常时期,个人恩怨和个人私欲是不是应该暂时放一放呢?毕竟,国祚永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最硬的道理。在幡然醒悟的同时,也让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收葬魏忠贤遗骸,既是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自己十七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
大顺军闯入宫中之后,将崇祯皇帝与周皇后的尸首拉到东华门示众,后来百姓偷偷将其葬入之前的田贵妃陵墓中。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像明朝那样大规模的殉国绝对少有,自缢的官员留下姓名的就有数百人,连清军入关之后,对他们也非常敬佩,顺治、乾隆对崇祯都有很高的评价。
对于崇祯,一大部分人都认为是他错误杀害袁崇焕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崇祯一上任不久就开始清算阉党魏忠贤等人,但却不小心使得东林党壮大。壮大后的东林党其实危害更大,为了笼络民心,他们向上建议免税,但在其他方面经常是只会空谈,纸上谈兵,写道德文章的文人,而坚持守辽更是耗费了大明大量的钱财。在明朝灭亡的时候,崇祯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痛批:诸臣误朕也。
还有一方面,崇祯太于急切重整大明。前几任皇帝留下的烂摊子论谁都很难收拾,说实话,明朝已经千疮百孔了。很多人说崇祯自负,其实这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急躁,大臣短时间内做不出成绩就换掉,明朝换掉的大臣不在少数,还有一大部分被关到了监狱中,袁崇焕作为崇祯没有把握拿在手里臣子,就这样牺牲掉了。
明朝的灭亡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天灾。崇祯在位的17年里,全国发生了14次特大旱情。其中光五百年一遇的旱情就不少于两次,甚至还发生了千年一遇的旱情。华北、西北因此多次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旱情之后又是瘟疫,最严重的就是鼠疫,华北三省因鼠疫死亡的就超过了500万以上。而灾情带来了就是暴动,百姓没饭吃,就跟着李自成抢粮,于是李自成军队越打越多,明军却在减少,结果就已经很明显了,但让人意料的是大好的江山最终却落在了大清手中。
如何来评价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呢?其实崇祯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的一位皇帝了。虽然他在位时间不长,但是他却做了很多事情,刚刚继位就立刻诛杀了霍乱朝廷的魏忠贤,既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海盗;又要平定在全国流窜的农民起义;最后还要防备满清军队的偷袭。然而,大明王朝的天数已尽,即使崇祯皇帝再怎么缝缝补补,依旧难挽狂澜于既倒。
话说,公元1644年,满清将领多尔衮亲率二十多万大军叩关入京。并于同年4月攻陷北京城,满清政府知道自己是外来政权,因此他很是注意保留明朝的典籍名著,以为日后统治中国驾驭万邦之用。
就在清兵进入皇宫整理崇祯皇帝遗物之时,却惊奇的发现了一道老旧的圣旨,为首的将领迅速将圣旨呈给了多尔衮,多尔衮打开圣旨一看,才知道这道圣旨乃是大明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所书,圣旨上的内容只有两句话:第一,临外敌入侵,大明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第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纵观整个大明王朝也确实如此,曾多次面临亡国的危险,愣是没有低过头,也从不向外邦称臣纳贡,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宁愿吊死在煤山上也不愿意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