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作诗为何喜欢伤春悲秋?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表达
伤春悲秋的意思是指多愁善感,会因季节、景物的变化而引起悲伤的情绪。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诗人钱谦益的《李义山诗笺注》,实际上古代有很多诗人都具有“伤春悲秋”的情节,可能钱谦益也是受其影响的诗人之一。毕竟人类是具有丰富感情的生物,也容易触景生情,有的对象是大自然,有的对象是亲情、爱情等。能让他人产生共鸣的情感,都是一股不可小看的力量,伤春悲秋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表达呢?
我们天天读那些文学作品,大都能感觉到其中的情感基调,多数都是悲凉的,都是婉约的。尤其是对于诗词的表达,几乎都能够有多愁善感这四个字来形容。
确实,在古典诗词当中。我们品味的最多的诗词,都带有淡淡的哀愁。或为表达离愁别恨,或为表达相思之苦,或为表达伤春悲秋,或为表达对故乡最真切的思念,或为表达怀才不遇的苦涩,又或为表达生离死别的伤悲。
这些概括了古典诗词古典诗词当中最常见的内容形式。而其中所表露的情感大多数都是悲伤的。而这种悲伤通常和外在的季节变换、天气发生关联,最常见的莫过于伤春悲秋。古人为什么会伤春悲秋呢?在这样一首诗词当中,我们可以得到最为贴切的答案。
今年花事垂垂过,明岁花开应更亸。看花终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属我。
劝君莫厌尊罍大,醉倒且拚花底卧。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
这首词就是王国维《玉楼春·今年花事垂垂过》,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最后两句14个字。“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大家看今天在枝头上的花朵早已经不是去年的那一朵儿了。
这一句非常简单,但包含了诗人心中惆怅的愁绪。在14个字当中,我们看到的是词人的伤悲,我们看到的是花朵的凋落,我们看到的是时光流逝,我们看到的是“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诗句)。
这是王国维追忆少年时光,感慨时光流逝所写出的一首诗词,伤春是这首诗词最明显的特点和内容特征。诗词一开始就把落花引入到内容之中,“今年花事垂垂过,明岁花开应更亸”,暮春时节,今年盛花期已经慢慢的就要过去了,等到明年的时候这些花朵依然会开放,应该会更加的好看,姹紫嫣红。
从这样一个论断开始,自然而然的就引出来后面的感慨。“看花终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属我”,从现实当中看到的花朵凋落,时光流逝,转而引申到自己的身身上:前来看花的终究都是少年人,但是很遗憾,少年时光过得太快了。等到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少年时光他已经远去而不再重来。
诗词到这里,伤春的情绪已经笼罩,诗词的主题也已经显现。下片一开始就是消解这种苦闷的办法,和古人并无二致。“劝君莫厌尊罍大,醉倒且拚花底卧”,告诫大家不要讨厌酒杯容量之大,如果醉了就不如在花阴下休息。醉卧花丛中,那是多么美丽的场景啊,也可以让自己免受看到这些落花之后所涌出来的伤悲。
“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让我们想起哲学家所说的“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其中还有不少的哲理韵味。也正是因为今年树上的那朵花,不是去年树上的那一朵,所以还不如饮酒及时行乐,哪怕是醉倒在花丛之中,又能如何?
毕竟现在所处的时光,已经是人生中最年轻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