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小将”是谦虚,有的“小将”是真“小将”
战场之上,所谓“小将”,一般是指那些占了武将的位置,却很少参与过什么大的对抗战争的人。
既然当了武将,这些“小将”也自然多少还是有些本事的。
要是不会个三招两式的,“小将”们恐怕就是连“小将”也当不了,只有举着长枪大矛的冲到战场中去参与混乱的厮杀,而非一对一的比武。
战场之上,可以享受一对一的对抗,那是绝对的幸福。
因此,大多数“小将”还是很享受这种幸福的。“小将”们也都愿意在关键的时候冲到地方阵营,与地方大将来一场你死我活,赢了“小将”变“大将”,输了不过就是丢了条命,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毋庸置疑,战乱年代,“小将”是层出不穷的,旧的“小将”去了,新的“小将”又回出来。春秋战国、三国两晋、五代十国,这些个战乱朝代大抵都是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当年齐国与鲁国开战的时候,管仲管夷吾还跟随公子纠在鲁国流亡,因此管仲也是参与了齐鲁之战。战场之上鲁庄公甚至还被齐国“小将”连连追杀。《东周列国志》载:“有红袍小将追鲁侯至急,鲁庄公一箭,正中其额;又有一白袍者追来,庄公亦射杀之。”
楚国还有个“小将”名叫成大心的,是楚庄王的三军元帅成得臣的儿子。“小将军成大心一枝画戟,神出鬼没,率领宗兵六百人,无不一以当百,保护其父得臣,拚命杀出重围,不见了斗越椒,复翻身杀入”,楚国虽然打了败仗,但也亏得成大心这名“小将”的努力,楚国大多数将领和主力队伍才没有被彻底歼灭。
当时在战场之上,大多数将领也都自称为“小将”,这是谦逊的称呼之法。一般情况下,自称为“小将”就是要主动请缨出战的时候。结果呢一般会有两种,一种是真的成了“小将”,死在了战场上。还有一种则是让人刮目相看,出场而后就干掉了对方的大将。
晋国史上有名的三军六卿,其中有个叫荀偃的,还有个叫士偃的。晋悼公要对外征伐之时,这两位就主动请缨:“都在小将二人身上,如若不能成功,甘当军令!”要是三军六卿都是“小将”了,恐怕战场上的那些兵士连普通的兵士也算不得了。
所以,那时候的“小将”更多意义的还是谦称。有的“小将”甚至还能带领大军出征,其所能领导军队人数相当的多。《东周列国志》载:楚国的将军薳射参与囊瓦叛乱的时候,薳射带兵协助囊瓦,就曾说“主上闻吴兵势大,恐令尹不能取胜,特遣小将带军一万,前来听命。”薳射算“小将”?即便是,那也是带兵最多的“小将”。
犬戎攻打周幽王的镐京城时,其军中就曾有小将之所在,“孛丁曰:小将愿往。舞刀拍马,直取石父,斗不上十合,石父被孛丁一刀斩于车下。”周幽王宠幸的臣子石父就这样死在了戎狄的“小将”之手。
还有个楚国令尹斗越椒,当楚国令尹当了数年,最后却不小心死在“小将”之手。当然,这个“小将”也是因为射杀
越椒问曰:“汝何人也?”应曰:“吾乃乐将军部下小将养繇基也!”越椒欺其无名,乃曰:“汝要与我比箭,须让我先射三矢!”养繇基曰:“莫说三矢,就射百矢,吾何惧哉?躲闪的不算好汉!”乃各约住后队,分立于桥堵之南北。
可怜好个斗越椒,做了楚国数年令尹,今日死于小将养繇基的一箭之下。楚国人也是有尚武之心的,比如这个斗越椒,就是为了与养繇基比试射箭,不想失败,就死在了其箭下。而养繇基的自称也是“吾乃乐将军部下小将养繇基也!”
养繇基靠这场比试展露了锋芒,“小将”之名也就变成了军中神射手了。成语“百步穿杨”,说的就是这个养繇基。
这些“小将”们大多也有建功立业的心机。比如“楚将宛春献策曰:小将有一计可以不劳兵刃,而复曹、卫之封”,还有“狼瞫曰:小将愿为国家出力,元帅何故见阻?先轸曰:眼前亦不少出力之人,汝有何谋勇,辄敢掩诸将之上?”即便三军统帅看不上自己,这些“小将”也都相当的积极主动。
为什么“小将”们都如此积极想要有做作为呢?第一,“小将”的身份虽与一般兵士要高,可要跟统帅们比较起来还是比较低的。第二,“小将”歧视链始终还是存在的,尤其是那些大将军们,往往看不起“小将”们。
晋国的将领栾书带兵与楚国对战的时候,与楚国将领熊茷狭路相逢,栾书骂的就是:“小将不得无礼!”“小将”是连礼也不懂的一介低阶军士,这也难怪大部分“小将”都要努力出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