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界的划分
缅甸贡榜王朝
缅甸最后一个王朝是贡榜王朝(1752-1885),这个王朝可以说是缅甸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全盛时期领土囊括了泰国,老挝,印度北部,称霸于中南半岛,在1762~1769年与乾隆打了7年的清缅战争,最后清朝获得了惨胜,缅甸名义上臣服于清朝,每十年朝贡一次。但这时的缅北地区,还处在地方土司的控制之下,这些土司今天臣服于大清,明天臣服于缅甸,谁给的好处多就跟谁,实际上处于独立的状态。
清缅战争后,贡榜王朝国力逐渐衰落,这时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出现了,就是征服了印度的英国,从1785年英国挑唆印度北部的阿拉干王国脱离缅甸开始,到1885年,英国用100年的时间,经过3次英缅战争彻底的灭亡贡榜王朝,吞并了缅甸。
英国承诺“三端”
这时一个人出现了,就是清朝驻英国公使曾纪泽(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意识到英国吞并缅甸对云南的威胁,就提议和英国协商,以缅甸是清朝藩属国的理由与英国共同瓜分缅甸,他向总理衙门报告“有华人占据八莫城,应该招降这些华人,由云南地方政府派员来管理,并据此向英方说明,这样就可以把云南边界拓展到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即打通了云南出海通道,又减缓了云南边疆危机。”但曾纪泽的提议开始没有引起清廷的重视,光绪帝还说“朝廷不勤远略,岂有派兵拓界之事。”但曾纪泽据理力争,一再陈述得到八莫的意义“泽意宜自腾越西出数十里取八幕,据江〔伊洛瓦底江〕上游以通商,勿使英近我界。”
曾纪泽的努力终于得到清廷的认可,开始了与英国政府艰苦的谈判,当时英国并未完全控制缅甸,因此也做出了妥协,1.承认迈立开江(伊洛瓦底江上游)和恩梅开江之间即不属清,也不属缅,是无主之地(即野人山江心坡地区),2.同意清廷在八莫设立税卡征税,3.中国船只可以在伊洛瓦底江上自由航行,直达印度洋。同时英国也提出把掸邦人的萨尔温江东岸包括现在的果敢和佤邦地区划给清朝,以换取缅甸不再十年一次朝贡。(以上就是英国承诺的“三端”)。
如果按照这个方案来划分边界的话,对中国是非常有利的,不但增加了大片领土,最重要的是得到了八莫这个通商据点,云贵内地的货物可以通过伊洛瓦底江直达印度洋。
但清廷当时对拓展边界没太大兴趣,反而对“保持朝贡”这种毫无意义的虚名非常在意,而此时曾纪泽任满回国,新任驻英公使刘瑞芬秉承了朝廷的意思,对领土问题漠不关心,反而纠缠在“保持朝贡”这种没意义的事情上。
中英“缅甸条约”的签订
1886年上半年,英国准备派使团进藏,引起清廷的紧张,为了使英国人暂缓入藏,清廷在缅甸问题上妥协,于1886年7月在北京仓促签订了“中英缅甸条约”,条约内容主要有5条:
1.由英国派缅员向中国每十年呈进方物;
2.中国认可英国在缅甸的一切政权,均听其便;
3.中缅边界由中英两国派员会同勘定,边界通商事宜另立专章;
4.英答应停止入藏,通商如可行,另立章程,倘多窒碍,英不催问;
5.此约先在中国画押,候批准,在英京互换。”
在这个条约中,清廷仅仅得到了英国暂缓入藏的承诺和缅甸十年一朝贡的虚名,曾纪泽争取来的英国承诺的“三端”在条约中只字未提,还认可了英国在缅甸的一切权力,可以说是一无所获。
1941年中英再次划界谈判
虽然1886年的中英“缅甸条约”中约定双方派员共同勘界,但实际上并未具体实施,之后清王朝甲午战败,庚子国难,再后来辛亥革命垮台,再也无力与英国谈论划界问题,时间就一直来到了1941年,1941年,抗战进入了第4个年头,日军占领了中国全部的沿海地区,滇缅公路成了中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为了扩大输送能力,中方准备修建一条滇缅铁路,从昆明到缅甸的腊戍,美国也同意为修路提供资金,英国趁机以“中缅国界未定”为由提出了划界要求,并提出了一条边界线(1941年线),这条边界线与中方有争议的地区有3个,北部争议区就是原来待定的野人山江心坡地区2.7万平方公里,中部就是1897年“租借”的南坎地区220平方公里,南部争议区就是佤邦果敢地区的1.2万平方公里。
对于这条“1941年线”,中方拒绝接受,后来英国以关闭滇缅公路相威胁,逼迫老蒋同意了“1941年线”南段,放弃了果敢佤邦争议区,但中部南坎坚持以“永租”的形式交给英国,以示主权,北部江心坡地区坚持为“待议区”日后再谈,由于国际形式变化,英国也感受到来自日本南下的压力,就同意了,双方于1941年6月签订了划界协议,约定双方共同按照条约勘界竖立界桩,结果还没来得及勘界,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紧接着日军横扫东南亚,英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整个缅甸都丢了,中缅划界更是无从谈起。
二战结束后,老蒋忙着准备打内战,英国面临着各个殖民地的独立浪潮,更是顾不上再划界了,1948年缅甸独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按理说这是两个新的国家讨论边界问题,之前的一切条约,协议都没有任何约束力,在之后的边界谈判中,新中国以大局为重,不以大欺小,妥善的解决了边界问题,创造了国家之间睦邻友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