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定军校走出的名将(一)
保定军校,全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位于河北保定,创办于1912年,前身是清朝的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由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期创办。自1912年到1923年停办,保定军校创办九期,毕业人数虽然不多,但名将辈出,甚至可以和黄埔军校相比肩。我们就来细数一下保定军校到底出了哪些名将。
张治中
张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步兵科,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国共第二次合作失败后,张治中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同时兼任教导第二师师长,参加了中原大战。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张治中在上海指挥部队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抗战爆发后,他先是在淞沪会战中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后淞沪会战失败,他在1937年11月20日至1939年1月17日,任湖南省主席,积极与中共湖南省委合作,推动了湖南抗日救亡任务的发展。1940年张治中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在这些较为敏感的岗位上,张治中谨小慎微,给蒋介石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941年,令人震惊的皖南事变爆发后,张治中主张继续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945年5月,抗战结束之前,张治中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他受周恩来委托,将被盛世才监禁的100多位党员干部解救出狱,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解放战争爆发后,张治中一直主张和平解决国内争端,但并未被采纳。1949年1月,随着国民党的节节败退,张治中被蒋介石派去北平与中共谈判,双方议定了《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后国民政府撕毁协定,张治中接受了周恩来的挽留,留在了北平,建设和平的新中国,他也是蒋介石嫡系“八大金刚”中唯一一位留在大陆的重量级人物,给予了国民党高层极大震撼。当年9月,他致电陶峙岳等人,促成了新疆的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为祖国建设和民族团结作出了极大贡献。1969年4月6日张治中在北京逝世。
傅作义
傅作义,(1895年6月27日-1974年4月19日),字宜生,1915年入保定军校第五期步兵科学习。
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傅作义便参加了太原起义部队,担任起义学生军排长。1918年毕业后,傅作义便加入了阎锡山的晋军,经过十年军阀混战,傅作义凭着涿州之战等军功在1931年成功成为绥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军司令,也成为了一地军阀。
“九一八”事变之后,傅作义和宋哲元等50多名北方将领通电全国,号召“群策群力,共同奋斗”。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后,傅作义以绥远省主席名义发表《告全省民众书》,号召全省同胞“奋起救国御侮”。并率兵东进抗敌,但在国民政府的一再退让下,傅作义只好率部撤回绥远。
抗战爆发后,傅作义受阎锡山统领,在山西各地转战,尤其是太原保卫战,虽然撤出太原,但极大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1937年底,傅作义驻防晋西北,在这期间他也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共同抗击日军。但这却遭到了阎锡山的打击,阎锡山甚至电告蒋介石希望将傅作义撤职。但在1938年12月,傅作义被任命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北路军总司令,摆脱了阎锡山的控制。抗战期间傅作义不仅对日作战英勇,对绥远地区的经济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使得绥远地区有了“塞上江南”的美称。
内战爆发后,傅作义确实成为蒋介石的鹰犬,对我根据地疯狂进攻,但随着解放军的步步逼近,北平成为孤城,经过了我党地下工作者的积极争取,傅作义最终决定起义,和平解放平津。
建国后,傅作义担任过水利部部长、绥远军区司令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74年4月19日,傅作义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