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爱的都这么累
幸福是我们一生都在寻觅的东西,爱情之所以被人期待,幸福的需求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我们都希望自己拥有的爱情是限量版,能被所有人羡慕甚至嫉妒,而为此心生自豪与骄傲情绪,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爱情幸福的凤毛麟角少得可怜,两人相处交往间更不会是一帆风顺,充满着无数的牵绊和矛盾的发生。
有人说爱是社会的规律生理的本能,到了一定时间和年龄就会遇到那个人,但不免有些太过偏倚的理解了情感的本身,爱情的出现最初其实源于自己内心对另一半的过度诠释和被自己夸大的幻想,因为颜值,因为性格,因为某个举手投足间的气质,形成了一种莫名的牵引功能,让人欲罢不能随其起伏心动。
而尤其女人会本能的更为夸张解读爱的程度与唯美童话性,为它定义赋予了很多男人世界根本不存在的光环和形象,在自己编制的梦里,高估了自己,也夸大对方的优秀与承受力,跌跌撞撞的维系关系,自以为是上帝的宠儿,可以成为所有不幸福关系的例外唯一。然而最后才感叹,原来花开花谢自有时的无奈。
身边单身狗想脱单,恋爱久的闹分手,婚姻围城里的想逃走,纠缠间身边好似四面楚歌都没有幸福的模仿标本,一时间让人感慨,现在的人为什么爱的就那么累,就不能好好在一起,相互的给予,相互的扶持与满足,大家一起感受幸福短暂的人生,为什么要这样的彼此折腾。
霍尼说过,我们追求爱情,为得是让人生更加丰富、更加幸福。但有一种人,他们为得却是其他。这就是自恋型的人。而关键让我们如此不痛快的核心问题,或许和自恋有着重要的关联因素,每个人骨子里都会或多或少存在自恋因子,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优秀独一无二的特别,然而人本能的又存在自我舒适度满足的欲求心理,看到对方好而自然靠近,因为鉴别对方可以给自己带来期待的舒适度,成为关键粘合剂,才有了继续互动维系的行动力,那么最初预设性心理,就会形成固有的预收成本,内心在慢慢等待对方的回馈和爱的收益。
而爱的索取心理是相互的,当没有把握好自己索取的度,变成两个极度自恋型的人在一起,爱的互动就会发生转变,情感关系也会失衡,爱就不再是爱,而是一种依赖和依附的关系,因为他(她)可以给你带来的价值,才会去和对方继续关系,然而这种看似有来有往的互动,将变成两个人心中的亏本心理,从而转化成委屈涌上心头,无法宣泄心中的情绪。因为自己的部分难以直接出口,说出来好似理亏太过自私自利,但却仍然想对方不计较回报的对自己,而自身又不想耗费更多的力气,最终这种爱成为了一场各自求而不得的独角戏,各自登场,又各自失落离去。
追求的时候赞美表扬都是最稀疏平常的事情,然而在后期则变成了奢侈品,不贬低,不讽刺已经是最好的相处,奢求太多,失望辛苦的只能是自己。若总是想不劳而获无需付出太多精力,就能得到更多美好的心理,渴望对方仍然视自己是最完美的伴侣,希望对方有父母般对自己的认可,更有他们对自己一般的骄傲和关怀体贴的温柔态度。但却唯独忘记了要等爱交换的前提和必须。人谁都不傻只是不说,人可以在爱中犯傻,但却一定要值得这么做。而现实中往往即便是有人不吝啬先走出一步,另一个人有的很少是感恩,而是恃宠而骄或者放松享受对方给予的舒适生活。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其实存在很多人的骨子里,渴望自己的伴侣,能够完成父母当年在自己身边缺失的角色扮演,凡事适度,如果能够相互同步进行,也不失为一种童年创伤的弥补,而若驾驭不当,过度任性的自私心理占据上风的情况下,就会破坏了本身的美好关系,从而也会让相处的气氛变得沉重而压抑,自然会感到疲惫不堪没有愉悦的情绪。
人的另一种惰性叫做怕麻烦省事就好,习以为常觉得他(她)已经离不开自己,无需再浪费时间和力气,我行我素固执坚持做着自己,从来不去关心对方是怎样的需求和情绪,并在对方倾诉内心的时候出现不屑和不满的表情,久而久之内心挤压的情绪变成怨念,自然会用另一种方式来对抗这种模式的交往关系,爱情里只有双赢才会和谐,只有都快乐才能圆满,当惰性毛病复发,不去克制,最终伤的是对方,损失的是自己,而那时大家都不会有痛快的心情和幸福的机会,疲惫也终将成为关系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