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诞生在中国》:生之喜悦和残酷
《我们诞生在中国》当然很萌的,这是由自然决定的。
任何动物的幼年期都有着极小的面孔,显出极大眼睛来,一如片子里所呈现的卖萌的熊猫、逗趣的金丝猴和幼年期尚未露出凌厉牙爪的雪豹,并不符合正常的比例,但却能引发出自然的母性。
象该片出品方迪士尼的其他片子,面向全球的幼儿,试图打造一个未有鲜血的合家欢世界。
看陆川导演的采访,他拍这部片子时,恰逢儿子出生,可以看出来,故事的几条主线所讲述的成长,都有汹涌的爱意在其内。
不过仁者见人智者见智商,悲观的人自然毋庸置疑看出残酷来,可自然界的残酷还需要我来说么?
熊猫的主题是告别,象是小说的名字“如何说再见”的动物版本,在熊猫能够爬树的瞬间,熊猫妈妈离开了它,开始自己新的繁育的旅程。
金丝猴的成长,是他代替了自己的亲人,面对强敌,成为家族的守护者。
雪豹的那段最为残酷,跟牦牛的搏斗耗尽了雪豹妈妈的所有精力,小雪豹们面对死亡不得不离开原始的栖息地,自己成长。
但这并非一部适合成人的自然纪录片,象片中刻意压低了并减缓语速的周迅配音,对成年人来说太过刻意、太过温柔,太过巧合。
他似乎想抓住那么几个成长的瞬间,藏在萌之后的,是生之艰辛。被剪辑的素材里有着鲜血淋漓的那一面。似乎也是电影最为动人之处。
也许在电影院里为小动物的憨态可掬而开心的小朋友,成年之后将其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后,会觉得迷之残酷吧。
比起处于保障当中的熊猫,雪豹达娃它似乎也不是海明威笔下的“乞力马扎罗山“的雪豹,幼崽并未成熟之际,就被竞争对手抢走了领地,可是在新的领地里也迟迟不能捕获猎物,只好去攻击很可能有危险的牦牛,身负重伤。
成年人大概在这里会心有戚戚焉吧,世界并不是不见血就不残酷的。但是反过来一想,这似乎是作为成年人我的一种窠臼。
我比较喜欢最后的摄影师的旁白,一如所有工作,他们的耐心值得钦佩。
“你看,现在的天气如此糟糕,但是谁知道半小时之后呢”
半小时之后,最为自然的光线和最为瑰丽的壮景便出现在镜头之前。
那是自然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