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会花钱有多可怕
-NO.1247
作者:霍小山
审核:喵大大 编排:耕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该来的总是会来,19世纪东西方两个大国之间的贸易冲突,终于导致了一场血与火的交锋。
1840年6月28日,英国海军上将乔治·懿律率领军舰16艘、武装轮船4艘、运输舰28舰、陆军4000人,抵达中国广州海面,并下令封锁珠江海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后,这支英国远征军将在中国沿海攻城略地,战无不胜。
不过,这不是我们最尴尬的地方,最尴尬的是,这支英国远征军只不过是一支很小规模的军队。
▲鸦片战争前的广州,岁月静好
01 勤俭节约的道光帝
钦差大臣林则徐曾认为英国离中国太远,所以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
但是考虑到英国军事力量不可小觑,他还是做了很多的战备工作。
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英两国之间在军事上的代差,不是短期内就能够消弭的。
英国外相巴麦尊曾经扬言,据对中国有丰富知识的人说,有这样的海军力就能完成,即双层甲板的主力舰两艘,巡洋舰三艘,其中至少有一舰是大型的;轮船两艘或三艘。
林则徐曾上奏道光帝,希望政府拨款购买西洋的船炮布设海防。
但是,我们都知道, 道光帝是一个非常节俭 ——也可以说是抠门的皇帝,他的龙袍破了,就让宫女们来打补丁;他要吃晚饭了,就让太监从宫外购买便宜的烧饼,然后就着热水咽下去;他吃完晚饭就和皇后就寝,连蜡烛和煤油的钱都省了。
所以,林则徐想从道光帝那里要钱,其难度不亚于让特朗普在推特上少发状态。
平心而论, 道光帝的节俭和勤政 ,放在中国古代的帝王评价体系里,完全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但是时过境迁,道光帝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中华文明独步天下的时代。
这个时候,该花的钱就得花。
像道光帝这样的大佬,最关键的能力是会花钱,而不是会省钱。
无奈之下,林则徐只好想办法从民间集资。
但是从民间能集资到多少钱?林则徐划拉了一下手上的钱,只勉强能买到一个英国利物浦铜炮,以及一艘英国军舰剑桥号。
而且英国驻华商务总监查理·义律快人一步,他在默许出售剑桥号之前,就已经派人把船上的加农炮拆了下来,林则徐买到的只是一个空壳子。
但即使是空壳子,也是一艘现代化的船只,比中国现有的那些小船好太多,所以林则徐没有选择取消订单。
但是,这艘空壳子最终没有在之后的战争中发挥任何作用——因为中国水手不知道该如何操控它。
没有钱置办现代化的军事装备,那就只能土法炼钢。
林则徐找来钢索,把它横在河道上,用以阻止英国军舰自由行动;他在几百条木筏子上装满火药,打算让它们去撞击英国军舰,引发爆炸;还有就是发动广州周边的乡勇,让他们拿着各式各样的农具,以及一些火绳步枪,辅助官军与英国军队抗衡。
这种种原始落后的备战措施,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非常的不可思议,但是站在林则徐当时所处的历史情境里,他的确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
而且,他做的备战措施尽管很古老,但不至于荒腔走板,且看名将杨芳的对敌策略——传令甲保遍收所近妇女溺器为压胜具,载以木船出御,使溺器口向贼来路,这样就可以破掉侵略者的妖术。
是的,你没看错,堂堂大清帝国的名将,居然把坚船利炮看成是妖术。
本来林则徐心里就忐忑不安,再加上有个杨芳这样的队友,你可想而知他该有多么心累。
当英军军舰北上至天津示威时,林则徐再一次上奏道光帝,自道光元年以来,粤关徵银三千馀万两,收其利必防其害。
使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砲造船,制夷已可裕如。
他希望朝廷同意动用部分关税来制造炮船,以此来对抗船坚炮利的入侵者。
但是道光帝还是舍不得掏出银子,为了掩饰自己的抠门,他便指责林则徐:汝云英夷试其恫吓,是汝亦欲效英夷恫吓于朕也!无理!可恶!…………一片胡言!
然后就摘了林则徐两广总督的乌纱帽。
碰到这样的老板,别说林则徐,就是姜子牙、周公、诸葛亮、王阳明再世也没辙。
所以他在被撤职后,写诗感叹,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
在这场中世纪军队与现代化军队的对抗中,中国军民吃了没有坚船利炮的大亏。
清代广州城的制高点 镇海楼
奕山在广州时,清军兵力较英军多二十倍,但刀枪矛盾远敌不过英军船坚炮利,英军顺利登陆,并攻下广州城北郊的炮台,向广州城内俯射。
此后,英军北方攻打定海,定海总兵葛云飞及四千将士战死,钦差大臣暨两江总督裕谦亦于战事中牺牲。
这些将士,都为道光帝的抠门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
除了尸横遍野,清政府还一共花费了七千万两白银的军费。
加上之前交给英军的600万两广州城赎城费,以及之后《南京条约》中规定的两千一百万两白银赔款,这前前后后总共耗资将近一亿两白银。
一亿两白银是什么概念?1840年清政府的国库存银才仅为1034余万两!我估计道光帝在夜深人静之时,用算盘算一算这笔账,肯定会嚎啕大哭,这一亿两白银,能买多少件龙袍?能买多少个烧饼?自己节衣缩食,不建亭台楼阁,不享酒池肉林,结果钱不但没有省下来,反而还亏了一大笔。
道光帝舍不得掏小钱买军舰和大炮,最后就不得不掏大钱来买和平和苟安。
道光帝为他的因小失大付出了巨额的代价,这一点,他连宋仁宗都不如。
宋仁宗知道自己打不过大辽,反正打仗也要耗钱,还不一定能打赢,那还不如把一部分钱送给辽朝换来和平。
宋仁宗时,宋辽之间将近半个世纪没有打仗,宋朝的经济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
▲电影《林则徐》
02 风淡云轻的君臣
鸦片战争之后,凡是上过战场,或是见识过英军坚船利炮的官员,都有产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意识到中国必须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并且,他还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建军方案。
他计划中的水师规模,大船百只,中小船半之;大小炮千位;水军五千;船工水军一千。
当然,有船不行,船只是作战平台,还需要配套的大炮,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徐尝谓剿夷有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
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 指南宋名将岳飞、韩世忠束手,奈何,奈何!
那么大炮如何才能得用?林则徐认为,战舰上的大炮必须铸法、练法、皆与外洋相同,其大要总在腹厚口宽,火门正而紧,铁液纯而洁,铸成之后,膛内打磨如镜,则放出快而不炸。
可见他对西洋大炮,尤其是滑膛炮的细节有所研究。
然而,那些没有亲身跟西洋坚船利炮打过交道的官员,很难理解中英之间的巨大军事差距,因而也不会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想法。
他们对于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产生什么焦虑,反而都有一些莫名的乐观。
比如《南京条约》的签约代表之一牛鉴,在呈给道光帝的签约报告中说,臣等伏思该夷所请各条 虽系贪利无厌,而其意不过求赏码头,贸易通商而止,尚非潜蓄异谋。
与其兵连祸结,流毒愈深,不若姑允所请,以保江南大局。
福建巡抚刘鸿翱说:臣莅闽四载,略识夷情,今之英吉利不同于前明倭寇。
倭寇志在虏掠,英吉利志在通商。
该国去中国八万余里,彼断不于八万里以外或有他图。
彼亦知即有他图,亦断不能据守。
广东巡抚黄恩彤在《抚夷论》中写道:中国之所以控制而羁縻者,惟在通商······其国中一切经费全资商税。
其所以以兵犯顺者,非谋逆也,图复其通商也。
两广总督徐广缙也说:驭夷之道,不外羁縻。
这些封疆大吏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仅仅视为要求通商,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正面临着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英国是要把中国纳入其全球体系,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渗透、改造中国,比如,强行打碎中国传统的华夷体系。
鸦片战争的后果,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五口通商、割地赔款那么简单,它意味着西方现代文明要全面压制中华文明的开始。
而这些封疆大吏,都没有这种强烈的危机感,以为只要能满足西方人通商的要求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而且,这些官员虽然意识到了中英之间的军事差距,但是毕竟没有真正在战场上与英国人交锋,所以他们处理对外关系的思路,就是只有从传统中找方法,比如羁縻。
问题是,羁縻对付那些文明程度落后的蛮夷有用,不代表就能对英国等西方国家有用。
当然,清政府能不能吸取鸦片战争的教训,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取决于最高统治者,即道光帝的决定。
但是,很遗憾,道光帝与努尔哈赤等清朝创始人不同,他久居深宫之中,从未亲临过任何战场,包括鸦片战争的前线。
1842年10月,道光询问福建总兵达洪阿等人:览奏均悉,该逆夷中必有洞悉夷情之人,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其最为强大、不受该国统束者共有若干人?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俄罗斯是否接壤、有无贸易相通?此次遣来各伪官,是否授自国王?抑由带兵之人派调?著达洪阿等逐层密讯,译取明确供词,据实具奏;毋任讳匿。
钦此。
中英已经开战两年了,作为中国的最高领袖,道光帝对国际知识的了解程度,只能用无语来形容。
他对敌人几乎一无所知,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吃惊。
▲定海之战
03 得过且过的统治
对于要跟夷人签订《南京条约》,道光帝一开始是非常不爽的,他愤愤不平,览奏忿恨之至。
朕因亿万生灵所系,实关天下大局,故虽愤闷莫释,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非仅为保全江浙两省而然也。
该大臣(耆英)等所称可救然眉,是徒知救急于目前。
并未计贻忧于日后。
但是,道光帝本人在骂完耆英等人并未计贻忧于日后之后,自己是如何为日后打算的呢?他首先打算的是,自己割地赔款,无颜面对大清的列祖列宗,所以死后不再入太庙。
这很好,他知道自己要为战争的失败和屈辱的条约负责任。
不像以后的西太后,明明庚子国难是她一手造成的,结果她逃到西安后,居然能厚颜无耻的从当地搜刮到三千箱的珠宝,然后风风光光的回到北京,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去参加迎神庙会了。
不过,自责之后,他似乎没有什么积极的作为。
他没有选择像林则徐那样找来洋人的报刊、书籍来研究,致使他对天下大势依然一头雾水。
而那些头上雾水少一点的官员,也都一个个明哲保身,不置一词。
比如,广东巡抚黄恩彤在《抚夷论》中认为,该夷之船坚炮烈,断难力敌,亦无术破 ,中国即使造炮制船,也是万万不及、无制彼之术。
可是,他未曾建议朝廷,我们要效法西方造坚船利炮;林则徐也把他收集的外国的资料,交给了好友魏源,魏源在林则徐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写成了《海图国志》。
但是,林则徐没有向道光帝倡言师夷长技以制夷,因为他怕道光帝再说他利用洋人来恫吓他。
唯一一个例外,就是道光帝让广东按察使徐继畲编撰海外情况的书籍。
由此,徐继畲开始广泛收集海外资料,于道光1848年完成《瀛环志略》一书。
在《瀛环志略》中,徐继畲不仅详细介绍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介绍了西方的民主制度。
可惜,这个时候道光帝已经快到生命的终点了。
这本书没有对道光产生任何影响——我估计这么长时间过去了,道光帝自己恐怕都忘了。
因为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到底有多优秀,所以根本不会产生学习别人的欲念,没有欲念,就只能得过且过。
道光帝曾指示各省督抚,不可致生夷衅,亦不可稍拂民情。
总期民夷两安,方为不负疆寄。
但是,将来如果英国等西方国家的炮弹再次落在中国的领土上时,中国政府使用的那些过时的观点、无效的政策,该是多么无裨于事和危险。
在道光帝的领导下,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间的20年(后十年是咸丰在位,但是他继承了道光无所作为的政策),中国军队几乎没有任何变革,依然在用大刀长矛以及鸟枪抬炮。
而与此同时,西方英法等国的军事力量却在进一步增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普遍装备了米尼步枪、阿姆斯特朗炮和康格里夫火箭,单位投射效力是1840年英军的数倍。
外来的危险暂且不说,内部的稳定也已经岌岌可危。
为了应付由鸦片战争和赔款带来的财政拮据,道光帝开始增加农民的税赋,致使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农民们的日子本来就过的很贫苦了,哪里交得起更多的钱?然而,州县的催逼急如星火,关押拷打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引发了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
总体而言,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道光帝因小失大,鸦片战争之后,道光帝只对签订《南京条约》感到痛苦,却没有学习西洋改革清军,提高清军作战效能的思想。
虽然在1850年代几个沿海省份获得了一些有限的外国武器,但是就连北京各旗的精锐火器营,对弓箭训练的注重仍然远远超过对枪炮训练的重视。
制度的作用固然很关键,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国家领袖在历史进程当中的作用。
人的良好品德就很多,但不同阶层的人需要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对于能够轻轻松松先赚它一个亿的家族来说,勤俭节约固然是美德,却不是最重要的。
如何制定游戏规则,如何选对人用好人,在潮起潮落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的不仅仅盯紧自己家的钱袋子。
而对于一个国家领袖来说,最关键的是 战略决策能 力 。
花钱并不是什么坏事,集中力量办成大事才是能力。
19世纪鸦片战争的重锤,给了道光帝睁眼看世界的机会,清朝雄厚的家底也有能力跟英国掰掰腕子,只是他并没有一种世界性的眼光,看不到发展的趋势,活脱脱荒废了二十年。
道光帝或许到死也不明白,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何我们输了 ……
参考资料:
1、蒋廷黻《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东方出版社,2014年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 1995年
4、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三联书店,2005年
5、任复兴编《徐继畬与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6、《清代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