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宙斯盾”系统究竟有多厉害?
在“宙斯盾”系统出现前,美国舰艇已经基本具备了由远到近的防空能力,但问题是这些舰艇的自动化程度并不高,同时雷达技术一般,舰艇虽然可以发射防空导弹,但限于雷达水平一次只能对抗一个或者两个空中目标。鉴于这种情况,原苏联就发展出了“饱和式”攻击的理论,理论的核心是全空间、多角度、多批次、大数量的连续攻击。即从空中、水面和水下,四面八方同时发射数十枚或者上百枚的反舰导弹,使得舰艇的防空能力顾此失彼,无法应对,最终导致舰艇防空圈被击破,航母编队被击沉。
上面这些是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期建造的驱逐舰,可以看出来,舰艇使用机扫雷达,防空导弹使用倾斜式发射架,这也是那个时期美军航母舰队的标配。
而“宙斯盾”系统最初就是为了应对原苏联反舰导弹进行“饱和式攻击”诞生的。最初美国海军将其称为“先进水面导弹系统”,后改名为“空中预警与地面整合系统”,其英文为“Advanced Electronic Guidance Information System/Airborne Early-warning GroundIntegrated System”缩写做“AEGIS”(这个缩写刚好与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神宙斯的盾牌名称相同,国内在翻译时意译为“宙斯盾”系统。)
“宙斯盾”系统的核心是一套全自动指挥决策和武器系统,整合了全舰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及监视与侦察能力,形成了完整的C4ISR系统。该系统可以显示并处理各种情报数据,作出敌我识别、威胁判断、指定目标优先顺序和火力分配,同时还拥有全自动、自动、半自动、人工操作4种模式以供选择。面对争分夺秒的现代防空作战,这种高度自动化的指挥决策系统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反应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宙斯盾系统的另一个核心是装备的相控阵雷达。相控阵雷达相比传统雷达性能有了极大的进步,探测距离和精度、反应时间、抗干扰能力、数据刷新率都得到了明显提升,相控阵雷达能完成全空域快速搜索、自动目标探测和多目标跟踪,可同时监视和跟踪上百个目标。相控阵雷达和全自动指挥系统的出现,直接改变了现代军舰防御多目标难度大的困境。
美国宙斯盾舰解决防御多目标能力的另一个关键是防空导弹的发射系统和制导系统。早期的导弹驱逐舰使用的是MK26双臂发射系统,发射架每次只能发射两枚导弹,其余导弹在发射后从甲板下自动装填。这种系统的再装填时间长,从装填到发射需要十几秒的时间,在对抗饱和式攻击时明显力不从心。
为了提高发射速率,美国在70年代研制了VLS垂直发射系统,这种系统结构简单、发射率高、贮弹量大、布置灵活、发射和贮运为一体,很快成为宙斯盾舰的标准配备。垂直发射系统有热发射和冷发射两种,各有所长,美国为宙斯盾舰配备的是MK41是热发射系统。
宙斯盾舰使用的是半主动制导的防空导弹,因此在对抗空中目标时使用了专门的照射雷达。这种雷达具备分时照射功能,即一次可以引导导弹攻击3-4个目标。每艘宙斯盾舰有3-4个照射雷达,因此一艘宙斯盾舰理论上可以具备同时对抗12到16个空中目标的能力。美国宙斯盾舰使用的是无源相控阵雷达和半主动制导的防空弹,如果使用有源相控阵雷达加主动雷达制导的防空导弹,理论上拦截空中目标的数量取决于军舰带了多少导弹。
如果做一个简单的计算题就可以知道,如果一支单航母编队拥有1-2艘宙斯盾巡洋舰(4具照射雷达),2-3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3具照射雷达),那么整个航母编队理论上可以同时对抗40-68个空中目标。真正作战时美国会编组为双航母甚至三航母编队,那同时对抗的空中目标就超过上百个,打破了原苏联“饱和式”攻击的幻想。这才是“宙斯盾”系统能力的最大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