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日枪击案:一道血色风景线!生命权和持枪权不能两全其美
《经济学人》有一份统计,2017年以来,1至24岁的美国人当中死于枪击的,比死于车祸的还要多。
历史上,不少国家都有较宽松的枪械管制,但往往在特大枪击案后,都逐渐走上严格管枪的道路。
但美国总是个例外。
7月4日,美国“独立日”(国庆节)。
伊利诺伊州海兰帕克市游行人群中发生枪击案,至少6人遇害、36人受伤。警方相信,枪手事发时使用步枪,从屋顶向人群开火。
如果这次枪击案不是发生在国庆日的话,也许就变成又一个统计数字而已,并不会引发太多关注。枪案太频繁,非得有些“特色”才够上新闻。
有目击者说,连续的枪响就像鞭炮在金属垃圾桶内引爆,而节庆日放鞭炮很正常,直到看到有人受伤倒地,警察介入处理,才猛然发觉情况不妙。
还有幸免于难的一家人看到有人倒地,一口气跑了约10分钟,周遭变得安静,听不到枪响,才惊魂略定。没有中弹只是“运气好”。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他们的好运。
国庆日枪击命案,一道“血色风景线”,还有什么比这更具有“美国特色”?
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反讽,拜登6月末刚刚签署一项枪械安全法案,法案是近30年来,在国会通过的最重要枪管措施,将设立7.5亿美元基金,协助各州制定及执行《红旗法》,允许当局没收潜在危险人物所持枪械。
美国人受够了政治人物搞不定枪支管制,教堂、学校、小区都可能发生枪击案。
但国会和白宫往往只维持昙花一现般的控枪热情。
特朗普任内的枪管措施,只对“撞火枪托”进行禁制(装置可用作将半自动步枪改装成类似自动步枪)。
到了拜登上台,推出规管“幽灵枪”(即由买家自行组装的枪械,没有编号可作追踪)等措施。
这些都只是小修小补。
海兰帕克市枪击案是美国今年以来至少第308起大规模枪击案,光是7月以来,全美就已发生11起大规模枪案。大规模枪案的定义是单一事件造成4人以上伤亡,不含枪手。
美国人已经当局者迷。
一位在美国的澳大利亚人说出了他的困惑:“在澳大利亚,自我防卫并非拥枪的充分理由。在美国某些州,竟然能走进店里,然后就能随手买回一把手枪,这让我十分困惑。而我在美国想开车还必须经过考试,但想取得枪支,却不须经过任何测试,这实在太愚蠢了”。
是不是愚蠢,要看对谁而言。
美国过去十年间已出现超过900起枪击案事件,而2020和2021年美国的枪械销售量分别是历史上最高的连续两年。
拜登曾质问美国到底“要让这种事情一直发生到什么时候?”
他要朝野采取实时行动,不能够再受枪械公司的游说和影响。
表面上,美国朝野一致谴责枪手的行为,并呼吁应尽快通过枪械管制的法案,实情是枪械管制背后充斥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枪管有时候看起来更像是个伪命题。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不得侵害人民携带武器的权利”,“持枪权”被认为宪法赋予人民以武器保卫自己、防止独裁暴政的权利,神圣而不可侵犯。
但芝加哥国庆节枪击案的悖论是,只要非法枪支和暴力枪手继续存在,所谓生命权和自由权就会一直受到威胁。
全国步枪协会NRA等组织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一直代表枪械业界和持枪人士,确保阻止枪械管控获得通过。
这些组织长期躲在法律背后、出钱出力游说官员、议员和选民,通过政治献金介入两党选举政治,尤其是支持反对枪械管制的候选人。所以,流产的枪械管制法案早已不计其数。
美国政界对这种政治操作早已是习以为常,结果就是不断出现的枪案、人命。
政府失治、民情寻求自保之下,独立日枪击案,也会如往常般迅速淡出媒体头条,而枪械管制最终又会被束之高阁。
美国的“血腥例外”终究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