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振华中学前世今生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坐落于古城区东南的孔付司巷,原清代织造府址(本部)和 相王弄(南校区)内,是一所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省属重点中学。 她于1906年由王谢长达女士为振兴中华创办,时称“振华女学”,取名“振华”,旨在振兴中华。学校创办伊始,就得到了堪称现代教育奠基人的章炳麟先生、 蔡元培先生的鼎力支持,并亲任校董。此外,社会贤达、各界名流李根源、叶楚伦、竺可桢等出任校董,过问校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评价说:“振华是数一数二的学校,是振兴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锋”。
1917年王谢长达三女王季玉硕士由美学成回国接管校务,学校成绩斐然,声誉日著,中外著名学者如章太炎、胡适之、吴贻芳、贝时璋等以及美国教育家杜威夫人、法国孟纳博士、美国陀开大学教务主任罗索博士及夫人、英国剑桥大学院长佛莱女士先后莅校指导讲学,对学校成就倍加赞誉。
学校环境优美,西花园为清代织造署旧址,当年康熙南巡曾在此驻。现存遗迹多祉轩内还保留着顺治四年(1647年)《织造经制记》等珍遗碑刻;耸立于假山池塘中的瑞云峰,名冠江南,历经沧桑,英姿依旧;振华时期留下来的建筑物如行政办公楼、大礼堂、长达图书馆(蔡元培先生题匾)等业经修饰,旧貌换新颜;振华校友留下的纪念性建筑已已亭、凝怀亭、来今雨斋、摩崖石刻、紫腾棚等更为西花园绿景添彩。沿革至今,更具规模,学校建筑面积已达 30536平方米,绿化面积占学校总面积的37%,是苏州“ 园林式”学校。
王谢长达先生
王谢长达苏州办振华女校,是相当值得苏州人尊敬的义举。一个小脚老太太,她子女众多,王季烈、王佩诤都是学界声誉卓著的人物,她不甘于在家里纳福,一定要以自己的余生为苏州的女子教育奔走。
王季玉(1885~1967),为王鏊之后裔,王谢长达之女。毕业于王季玉女师,后去日本补习英语及数理,再去『蒙特豪里尤克学院专修文学』。毕业后,又考入伊利诺大学,改攻生物学,获理科生物学硕士。归国后,为继承母志,婉辞各大学之聘,致力于办女子学校,当时其母王谢长达所办之女学,仅有小学与简师,她各方奔走,筹集经费,聘请教师,为创办振华女子中学竭尽全力。当年风气未开,振华女中,仅有五名学生,尚有一人中途辍学,但她办学意志毫不松懈。除奔走劝学外,曾聘请社会名流蔡元培、费璞庵、胡敦复、李根源、张一麐及名师俞庆棠、竺可桢、王佩诤、贝时璋等为校董,学生始逐年增加。由于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中有去欧美留学者,且因校风淳朴,故校誉远扬,负笈来学之女学生,络绎不绝。费璞庵之子费孝通,虽为男生,亦争取入振华女中,被破格录取。民国15年(1926)10月,她出席太平洋国际会议,后即赴美为振华女中募款,以作今后扩大的费用。
振华校址原设于十全街,后因学生日多,学校规模渐大,由季玉先生迁至严衙前,后又迁至带城桥下塘之旧织造府(即今十中校址)。并以高酬聘请名师教学,而被聘名师,都慕名而来,不计报酬。季玉先生本人每月仅领取生活费二三十元,大部分工资存放学校,作为学校扩建及资助教职员工的生活困难之用。平时生活俭朴,其卧室仅可容膝,陈设简陋,服饰则布衣布鞋,甚至一补再补,挚友戏称其为“叫花子校长”。她还职执教生物,英浯,有病也不离讲台,对差生则利用课外时间耐心补课,督促她们赶上全班。季玉先生办学方式活泼多样,早在30年代,就组织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如雕刻,绘画,国乐、文艺、家政等。还组织演讲会、辩论会等学生社团,举办作文竞赛,并聘请名师指导各类兴趣小组。因而振华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民国26年(1937),苏州沦陷后,振华女中为拒绝敌伪接收而停办。当时季玉先生将图书80余箱运至东山,藏在农家复壁内。本人避居东山,易姓改名,始终未领“良民证”。后来,又将振华女中迁往上海赫德路,假振萃小学复校,由振华女中毕业生、后留学英国的杨季康先生为校长。季玉先生也经常到上海指导。抗日战争胜利后,即筹备复校,奔走募款,得3700余万元法币,才得以修缮校舍,并扩建科学馆。
民国38年(1949),季玉去美国参加母校蒙特豪里尤克学院校庆,并领取名誉奖学金。会后,又至哥伦比亚大学听教育学,时已年逾花甲。
当年4月,苏州解放,季玉先生立即启程归国,旅途中历尽艰难,绕道东北,返回苏州。
回校后,鼓励学生参干、参军,支持抗美援朝,组织学生下乡治螟。各项活动,振华女中无不站在最前哨。又创办高级技术工读班,以解决贫寒学生生活、学费的困难。历任苏州市教育工会委员、市妇联副主任,市第三,第六届人民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8年,因年事过高,难于照顾校务,先后在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及杭州药物试验所工作,并担任江苏师范学院附中(即原振华女中)名誉校长。
1967年3月14日,病逝于杭州。她终身未嫁,全心献身于教育事业。
1979年苏州市教育局在十中礼堂举行了隆重追悼会,以表哀思。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苏州市教育工会委员、市妇联副主任,市第三,第六届人民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2000年8月,苏州市第十中学与原苏州八中合并办学,成立了新的十中,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现十中已是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在苏州市最具规模的中学,全校师生朝气蓬勃,脚踏实地地迈向新的世纪。
历史沿革
1906年,爱国女士王谢长达先生创办了一所女子二等小学堂,取名“振华”,意在振兴中华。
1917年,王谢长达先生的三女儿王季玉先生在美国取得硕士学位后,学成归国,主张“提高女权,非重视女子中等教育不可”,并于1918年秋增设中学部。
1926年,王季玉先生接任校长。
1928年秋,学校分为中学部和小学部,中学部迁入原苏州织造署(即现址),并确定学校的名字为“苏州振华女学校”。在随后的办学历程中,振华女校逐步形成了“进德修业,面向社会,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的办学特色,学校声誉鹊起。
1942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恢复。
1953年1月,振华女校由苏州市人民政府接办,同时改名为“苏州市女子中学”。同年 8 月,改为归属江苏师范学院领导,改名为“江苏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
1956年秋,开始招收男生,并改名为“江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1959年秋,与师院附属实验中学合并,王季玉先生担任名誉校长,徐天放同志担任校长,并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
1963年7月,学校被确定为省示范学校。
1970年,学校改名为“苏州市第十中学”。
1971年,合并苏州市第三十五中学。
2000年7月,合并苏州市第八中学,学校分为南校区(原第八中学址)的初中部和北校区的高中部。
2001年,学校通过国家示范级示范高中的验收。
2002年9月,学校组建振华双语实验学校。
2003年,学校转评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培养的学生中,英才辈出,其中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物理学家何泽慧、何怡贞、胡淑琴、医学和妇产科专家王淑贞、沈骥英、顾乃勤、彭大恩、石四箴,农牧专家沈骊英,建筑学家顾添籁,作家杨绛、彭子冈,翻译家严维民、中国联想集团副总裁朱立南等。获得博士学位的更是不计其数,多人担任国内外著名大学的领导,更多的人成为科学技术、经济建设的专门人才。
历史上苏州十中曾有过几次校名更迭,1906年—1956年,始名苏州振华女子中学,期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东吴大学校长杨永清等先后为校董;1957年—1971年:更名为江苏师院附属中学,期间于1959年被江苏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全省重点中学;1972年—2008年4月更名为苏州市第十中学,期间与2008年1月被《人民教育》杂志誉为“最中国的学校”。根据江苏省教育厅苏教基函[2008]3号文件,省教育厅批准苏州市第十中学更名为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
校园一景
1906年创办了振华女中,苏州女中那可是数一数二的学校,能进入女中也是凤毛麟角。
一张民国36年(1947)振华女中在苏州东中市都亭桥买纸的真凭实据。
那时苏州老板做生意看得出十分规矩,主动将印花税在背面贴得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