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是谁养大的,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由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剑三
本文目录
1.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由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剑三 2.长孙无忌历史评价 3.唐朝长孙无忌的下场 4.长孙无忌为什么被杀
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由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剑三
公元643年,李世民即位的第十七年,下令修建凌烟阁来纪念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并命画师阎立本在凌烟阁内绘制长孙无忌、秦琼、尉迟恭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喜欢唐史的朋友想必不陌生,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这二十四位功臣都是唐朝初期有名的文臣武将,其中长孙无忌位列第一,尉迟恭第七,李靖第八,秦琼倒数第一。
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立下赫赫军功的秦琼、尉迟恭、李靖等人,他们的排名却不及一文臣。

那么在极其重视军功的封建社会,长孙无忌又在唐朝的建国战争中没有立下什么功劳,他为何能够位列功臣之首?
长孙无忌鲜卑人,贵族出身,他的先祖长孙道生、长孙观都是北魏时期赫赫有名的将领,其祖父长孙兕是北周的骠骑大将军,其父亲长孙晟在隋朝先后担任左勋卫骠骑将军、左领军将军、右骁卫将军等职务。
所以长孙无忌是标准的关陇贵族集团核心子弟,官二代。
长孙无忌因父亲早亡的缘故,由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史载:“无忌贵戚好学,该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也就是说长孙无忌博学多才,文化修养高。
但是他在唐朝的建国战争中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
李渊起兵后一路过关斩将,在渡黄河时,得到一大批关陇贵族子弟的支持,长孙无忌只是其中的一位。

而此时长安外围的强敌已经被扫清,隋朝派出两路镇压唐军的大军已经被击败,唐军胜利指日可待。
长孙无忌此时出山投靠李渊,自然比不上太原起兵的元老功臣,所以李渊并没有给他高官俸禄,出于对他才华的赏识,给了他一个渭北道行军典签的小官。
这样一位功绩平庸的人,何以位居凌烟阁功臣之首,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外戚身份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关系甚好,史书记载他们俩是“布衣之交”,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就认识。除此之外他俩还有郎舅之亲,早在李唐太原起兵前四年,李世民娶了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氏(后来的长孙皇后)为妻。
然而在正史上,李世民虽然后宫佳丽三千,长孙皇后才是他的真爱,在封建社会帝王家中,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是非常罕见的真爱夫妻。

因为这层关系,李世民对大舅哥长孙无忌也非常器重,长孙无忌加入秦王府集团后不久,被封为上党县公,成为秦王府的核心成员之一。
李世民即位后,长孙无忌因功授封吏部尚书,同年七月,李世民又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这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
有人上书李世民表示对长孙无忌恩宠过盛不满,长孙无忌为了避嫌便辞去了相位,长孙皇后也力劝李世民接受哥哥的辞呈,李世民感到很无奈,只能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
可是没过多久,李世民又想提拔长孙无忌为司空,但是却遭到了长孙无忌的拒绝,李世民非常气愤地说,我重用你并不是因为你的外戚身份,而是我欣赏你的才能。
其实唐初像长孙无忌这类有才能之士不在少数,李世民不是还搞了一个“十八学士”吗?说白了外戚身份是长孙无忌平步青云的砝码。

(二)、关陇贵族子弟
前文我们有提到,长孙无忌的先祖相续在北魏、西魏、隋朝担任朝中大臣,可是说是正宗的官二代,而且他所在的这个集团正是赫赫有名的关陇贵族集团,这个集团孕育了北周、隋朝、唐朝三朝。
关陇集团自西魏宇文泰建立以来,一直掌握着国家的政治命脉,可以这么理解,关陇集团是一个股份制有限公司,皇帝是他们的董事长,如果董事长干的不好,很有可能会被随时换掉。
关陇贵族集团内有互相联姻的习惯,因为宇文泰建立府兵制之初,鲜卑军队势力较弱不足以与北魏的军队相抗衡,宇文泰只能依靠关东地区的汉人豪强,所以联姻是笼络地方豪强的最好方法。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妻子是鲜卑贵族独孤氏,李渊的母亲是独孤氏的姐姐,他的妻子,也就是李世民的母亲是宇文泰的外孙女。
而且关陇贵族集团还是唐王朝建立的核心力量,也是当时中国政治的核心力量,长孙无忌是关陇军功贵族集团最后的代表人物,这也是他能够位列凌烟阁功臣之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跟当年刘备去世,把军权交给李严,政权交给诸葛亮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玄武门之变”头号功臣玄武门事变爆发前,李世民手下主要谋士有三位,即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
当秦王府集团和太子集团矛盾到了不可调和之时,房玄龄想劝李世民先动手。
但是这个事情不好办,太子、齐王毕竟是李世民的亲兄弟,他开不了口,于是他找到了长孙无忌,结果俩人一拍即合。
大家都说不出口的话,长孙无忌做了领头人,但是李世民并没有同意,他主要怕留下千古骂名。
后来太子集团怂恿李渊把李世民手下最重要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逐出了秦王府,从此以后他们属于朝廷的官员,按照唐代的法律朝廷的官员是不能跟秦王府有联系的。
此时李世民身边只剩下长孙无忌一个谋士,面对太子集团的咄咄相逼,长孙无忌时刻不停地劝李世民先动手,但是李世民却迟迟不做决定。
此时秦王府内人心惶惶,尉迟敬德对李世民说,太子要我们的命,我可不想在这儿等死,我要跑了,长孙无忌也跟风,那我跟尉迟敬德一起跑。
于是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他命长孙无忌秘密召回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冒着杀头的危险把工作办得很出色,他将房玄龄、杜如晦乔装打扮成道士潜入秦王府。
玄武门之变的当时,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九人进入玄武门。

在诛杀李建成、李世民的过程中,尉迟敬德功劳第一,但是在整个玄武门事变的策划过程中,长孙无忌当居首功,他们一文一武配合得天衣无缝。
除此之外,长孙无忌还主持修了《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在当时闻名于中外,对后世影响极大,它是中国法系的奠基石,一些研究国际法制史的学者把《唐律疏议》与罗马帝国的《罗马法》相提并论,连日本、朝鲜,他们在立法时,也都效仿《唐律疏议》,可见它在中内外影响力之大。
这是长孙无忌为历史做的最大的贡献,除此之外,他的行政能力也很强,并不是绣花枕头。
故而从各个方面来看,长孙无忌当之无愧位列凌烟阁功臣之首。
长孙无忌历史评价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长孙无忌出身于河南长孙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
贞观年间,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唐太宗将密表出示给长孙无忌,以表明君臣无猜,又召集群臣,表示对无忌的信任。但长孙无忌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恳请辞去相位,长孙皇后也为之极力劝说。唐太宗无奈,只得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上表推辞,被驳回后,又通过高士廉再次提出请求,认为以外戚担任三公,会招致“圣主私亲”的非议。唐太宗仍旧不许,表示授官是以才德为标准。
长孙无忌又亲自上表辞让,唐太宗批复道:“我为秦王时,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在你的辅佐下,我才得以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你的功绩、才干、声望,完全能胜任三公之职,你就不要再推辞了。”他特意撰写一篇《威凤赋》,赏赐给长孙无忌,追思自己创业之艰与无忌的佐命之功。
长孙无忌少年丧父,与母亲、妹妹被异母兄长孙安业赶出家门,由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他生性聪慧,勤奋好学,博通文史,而且颇有计谋,与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关系甚好。高士廉见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甥女嫁给他,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成为郎舅。长孙无忌题跋像

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攻入关中,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长孙无忌在高祖渡河时便到长春宫谒见,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辅佐秦王李世民。此后,长孙无忌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累迁至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成为李世民的天策府重要成员
长孙无忌文武全才,出将入相。全唐诗里有他的诗,还有一篇《唐律疏议》奠定法制唐朝的基础,这是文;平罗艺,打朝鲜,长孙无忌还是个能带兵的将军。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只有长孙无忌能做到文武全面发展,其他人虽有出将入相之名(如李靖,李绩),却无之实。
长孙无忌为人谦谨,能进能退。从贞观元年到显庆四年,在32年的时间里,长孙无忌一直身处大唐权力中枢,把唐朝最高一级的三师,三公,三省官当了个遍。贞观11年,唐太宗要封他为世袭刺史,被上表婉拒;贞观20年,辞太子太师之职。长孙无忌的位置,到了传说中赏无可赏的地步,只好经常辞一辞让一让,好让唐太宗处置自己留个尺度。他这样的高风亮节,获得了朝野的一致赞许,更长期被唐太宗信任倚重。
长孙无忌在太宗,高宗两朝的位高权重,让他成为关陇势力的领军人物,无形中威胁到了皇权。在太宗时期,由于两人关系融洽,合作愉快。但到了高宗时期,长孙无忌还仗着关陇势力,以顾命大臣的身份,对朝政指手画脚,就有些惹人厌了。
可以想见,虽然唐高宗是长孙无忌拥立的,但唐高宗并不喜欢这个舅舅。合作不愉快,什么舅舅,重臣都是浮云,在唐高宗眼里,长孙无忌就是董卓,曹操一样的权臣。

立后事件之后,关陇贵族被全面打压,许敬宗在武后授意下,构陷长孙无忌谋反。唐高宗听说以后,假装表示惋惜,然后就下令将长孙无忌撤职查办流放黔州,连面见解释的机会都不给。流放了还不解恨,唐高宗又命令李绩,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
这一年是公元659年,长孙无忌65岁。永徽六年九月,一日退朝,李治宣旨召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李?奕肽诘睿?阜贤趿⑽渲?拢±钪挝剩骸盎屎竺挥卸?樱?湔岩怯卸?樱?衷谖蚁肓⑽湔岩俏?屎螅?憧丛趺囱? !瘪宜炝季退祷傲耍?换屎笠部梢裕??Ω没桓雒?胖?螅?湓蛱煜惹笆谭罟?你爸,天下人都知道,而且只是个寒门出身,你娶这么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后妈,以后史书怎么说呀!长孙无忌一派反应激烈,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出来了,嚣张到了一个境界,以为皇帝不敢动他,双方彻底撕破了脸。
成为了后人指责李治昏庸、听信谗言的证据。其实是李治有意为之,这个时候长孙无忌的党羽都被清洗了,手上又没兵,造反不就是找死啊,说他造反就是为了清洗他,如果真的给他当面申诉的机会,李治、许敬宗一派编织的谎言很有可能被说破,多尴尬,介时还怎么给他定罪?所以没有了后顾之忧,直接就处理了。
长孙无忌的位置决定了他对李恪的态度,二人之间当然都无好感。长孙无忌帮助唐高宗李治登基之后,一直对李恪放心不下,在处理房遗爱谋反一案的时候,顺便把李恪杀死,让所有对李恪报有幻想的人彻底断了念头。
李恪死得冤枉,他的四个儿子被流放到岭南。其中一个儿子李仁被赦免,还做了官,武则天夸他是“我家的千里驹”,所以改名为李千里。李千里很乖,李氏宗亲大多被武则天处死,他却活得很滋润。
二十六岁的李治感觉到自己的危机,于是联合武昭仪借王皇后不能生孩子之事为突破口,强烈要求废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当然极力反对,于是李治前去咨询赋闲在家的李?抟饧???匏担?馐潜菹录沂拢??约鹤鲋骶秃昧恕P砭醋诟?切?裕?┟穸嗍杖?五斗都要换老婆,何况一国天子。正是在李?薜闹С窒拢?钪嗡忱?系敉趸屎螅?幼糯映に镂藜墒掷锒峄亓顺??大权。李?藓罄创??鸬舾呔淅觯?晌?屠罹钙朊?拿??@?奁呤??瓴∷溃?钪我斐1?矗?铝铌〕?呷眨?挖趾耪晡洹U昙粗艺曛?狻?/span>
唐朝长孙无忌的下场
唐高宗懦弱昏庸,是长孙无忌一手把他扶上皇位的,当然是长孙无忌想在唐太宗之后继续执掌政权,这是长孙无忌执意要立他为太子的主要原因,有讽刺意味的也正是这昏庸懦弱,最终致长孙无忌自己于死地。

拓展资料: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长孙无忌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
贞观年间,长孙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659年),他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
长孙无忌为什么被杀
造成这种原因就是因为当时有一个叫许敬宗的人诬陷长孙无忌谋反,因为许敬宗和武则天是一个阵营的,武则天对长孙无忌一直怀恨在心,因此一直想要扳倒长孙无忌。
许敬宗这个人当时十分受到李治的宠幸,因此李治就让许敬宗去调查这件事,但是许敬宗却直接说这样会打草惊蛇,应该迅速将长孙无忌拿下,李治听从了这样的建议。后来李治认为有点不对,又让许敬宗去重新调查这件事,但是没想到许敬宗居然直接下令将长孙无忌自尽了。
当年李治想要立武则天皇后,但是长孙无忌反对,后来武则天多次给长孙无忌送礼,长孙无忌虽然收了礼物但是依然不支持武则天当皇后,因此武则天对长孙无忌一直怀恨在心,因此一直想要扳倒长孙无忌。
其实说是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还不如说是武则天,因为许敬宗和武则天是一个阵营的,一开始许敬宗就支持立武则天为皇后。不过后来李治显然是明白了这些事情,于是又为长孙无忌平反冤屈了。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期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儿子,文德皇后同母兄,母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
长孙无忌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长孙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长孙无忌历任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
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晋王李治,太宗临终前任命他为顾命大臣,高宗李治即位后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冤杀吴王李恪,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
显庆四年(659年),他被中书令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元年,追复官爵,陪葬于昭陵。
以上就是关于长孙无忌是谁养大的,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由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剑三的全部内容,以及长孙无忌是谁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