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守卫北部边境的将军,其中谁的功劳最大?
三国的魏国和北方的少数部族相邻,在东部主要是乌丸和鲜卑这两支最为强盛。由于乌丸和鲜卑时归附时叛离,而叛离时就要进入内地抢掠,因而曹魏政权自始至终都不得不对他们进行防范。曹魏政权的防范措施主要有两种,危害极大时进行大规模征剿,平常则设立护乌丸校尉一职进行专门的管控。曹魏担任护乌丸校尉一职的先后有阎柔、牵招、田豫和王雄,一般说来,他们都有节制护鲜卑校尉的职责。
那么,在这几位护乌丸校尉当中,要属谁的功劳最大呢?应该说,这个人就是田豫。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田豫,字国让,渔阳郡(现蓟县西北渔山南)雍奴县人。原来为公孙瓒属下代理东州县令,公孙瓒虽然知道他有随机应变的谋略,却不能任用。公孙瓒失败后,田豫劝说鲜于辅及早归顺曹操,因而被曹操征召为丞相军谋掾,又任颍阴、朗陵县令,升任弋阳太守,所任职的地区都治理得安定有序。
田豫对乌丸军队直接交手是在建安二十三年(219年),当时代郡乌丸反叛,鄢陵侯曹彰率军出征,任用田豫作代国相。军队刚到达易北,敌人埋伏的数千骑兵突然对他们袭击。当时由于兵马还没有集结,曹彰手下只有步兵千人,战马数百匹,士兵们骚乱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办。田豫建议,利用地形,把车联环结成圆阵,让士兵拉开弓弩在里边守卫,用流动的士兵堵住军阵的空隙。敌人不能攻进去,就散开走了。曹彰和田豫率兵追击,大败乌丸敌军,然后继续乘胜追击,平定了代郡。此后,田豫升任为南阳太守。
田豫担任护乌丸校尉是在魏文帝曹丕时期。
魏文帝初年,北方的戎狄民族强盛起来,自高柳以东,濊貊(音:hui,mo)以西,有鲜卑几十个部落,轲必能、弥加、素利等人分别占据一部分地域,统帅众人,各自有划分的疆界,经常侵犯骚扰魏国边疆关塞。魏文帝任命田豫为护乌桓校尉,持节辖制牵招、解儁等人一同护鲜卑。轲必能等部落共同立下誓约,全都不许用马匹和中原贸易。田豫认为戎狄统一起来,对国家不利,就先设计离间他们,在他们中间制造矛盾,让他们自相仇视,从而成为敌人而相互攻打。素利首先违背盟誓,选出一千匹马给官府,遭到了轲必能的攻击,从而向田豫求救。田豫恐怕戎狄就此互相兼并,造成的危害将日益深重,应该救助友善讨伐邪恶,向各戎狄部落显示出信义。于是自己率领精锐士兵深入到胡人的内地,胡人众多,包抄到田豫军队的前后,截断了他的归路。田豫就向前进军,离敌军十几里驻屯结成军营,大量收集牛马粪燃烧起来,然后从别的道路上悄悄离去。胡人看到烟火不绝,以为田豫的军队还在,就离开了,走了几十里才知道田豫已经离开,便追赶到马城,把城层层围困。田豫严密防守,命令军司马举着旌旗,吹打着鼓乐,率领步骑兵从南门出去。胡人全往那面看,跑到南门去迎战。田豫率领精锐部队从北门出去,突然击鼓呐喊,两头同时发起攻击。敌人出乎意料,军队出现混乱,全都丢弃了弓箭马匹步行逃走。田豫追击了二十多里,杀死的敌人尸横遍野。有一个叫骨进的乌丸王狡猾凶猛,对朝廷非常不恭顺。田豫因此出关塞去查巡,单身率领部下一百多名骑兵进入骨进的部落。骨进迎上来拜见。田豫就命令左右士兵杀了骨进,宣布他的罪恶,来号令众胡人。众人都害怕了,伏下不敢乱动。就命令骨进的弟弟代替了骨进。从此胡人吓破了胆。田豫威震草原大漠。
田豫做护乌丸校尉九年,他的办法是在各部族之间制造矛盾,让他们不团结而是魏国边境安宁。可是,正当田豫的事业初有成绩时,幽州刺史王雄的党羽想要让王雄兼任护乌丸校尉,就造谣生事诋毁田豫,说他无端生事,扰乱边境。朝廷于是改任田豫作汝南太守,加官殄寇将军。
魏明帝时期,田豫在征讨公孙渊叛乱时立有大功,但由于遭受谗言,田豫的战功不被记载,因而也就没有受到封赏。
在魏国与吴国的新城之战中,田豫正确判断了吴国的战役目的,上书魏明帝,为皇帝所采纳,从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齐王曹芳初期,田豫被升任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封振威将军,兼任并州刺史。境外的胡人听到他的威名,接连来献上贡品。州界内安宁清肃,老百姓们都非常感念他。由于田豫护边有功,朝廷征召他作卫尉,成为仅次于大将军的高级将领。
不知是何原因,田豫多次乞求辞去职位。太傅司马懿认为田豫正在壮年,写信劝喻他,不答应他辞职。田豫写信回答说:“年纪过了七十还去占据官位,打个比方说,就像钟响了,滴漏流完了,还在夜里走个没完,那是罪人啊!”就以自己病重为由,坚决要求辞职。朝廷于是给了他一个太中大夫的荣誉职位,享用九卿的俸禄,直到八十二岁时去世。
田豫清廉俭朴,给他的赏赐全散发给将士们。每次胡人、狄人私自送给他东西,他全部记在簿册上藏入官府,不入自己家门。他家里经常贫困无物。就是和他不是一类的人,也全都认为田豫的节操高尚。嘉平六年,皇帝下诏书表扬田豫,赐给他以及徐邈等人家中谷物两千斛,钱三十万。
封建社会的官员,为什么清廉总是要被人提及?关键是私有制社会,更大地占有财富是很多人的人生目的,因而有人会为此不择手段,所以一个真正清廉的官员,不说是凤毛麟角,也实在是难得一遇。所以,只要是遇到了,史家是不会吝啬笔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