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长沙会战战前局势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部署 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前,中日之间已经相继进行了两场长沙会战,而且双方并没有分出胜负。攻下长沙仍然是日军的重要目标,所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不可避免。那么,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战前局势中日部署是怎样的呢?
第三次长沙会战战前局势
首先,由于这一阶段日军“陆军中央部“按照明治以来的传统,把战力的重点放在了对付苏联的北方国境,而观察时局、制定政策,注视的目标却向着南方,企图以一部分战力用于火中取栗。因此,对于现实的主要战场即中国战线,且不说兵力,实际上的战力,也没有充分投到这个主战场上来。在这个限制下,担负着解决中国事变的中国派遣军,一直为强迫缩减兵力、限制作战地域、限制兵站等而感到苦恼。日军当局者认为第11军在武汉地区存在本身,就有很大的价值。”例如,民国二十八年至三十年间,第11军得到的弹药,只有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武汉作战的一半。这无疑大大限制了日军的进攻能力。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华中日军兵力共计33万2千人,其中11军兵力约占1/2不到。
其次,日军第11军当面的第9战区以及第5战区,恰恰是此时中国军队实力最雄厚的战区。从数量上来说,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前,第九战区共拥有36个师,合计约30万人(日军估计为50万人)。从质量上来说,9战区的大部分部队都是经历了从武汉会战起的一系列战役,某些部队(如第74军)甚至是从淞沪抗战起打满全场的部队。在战火中,一些部队垮了(如所谓“德式师”的第36、87、88师,在武汉会战结束后已经灰飞烟灭),但是也有一些部队愈战愈强,如最终拿下国军抗战战绩最高这一桂冠的74军。此时的第9战区,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都是整个中国战场上中国军队的精华。再次,在华北方面,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至12月的百团大战,使得华北日军在1940年~1941年忙于“肃正作战”,无法为华中提供兵力。从1940年6月6日日军中国派遣军缩减后的编制来看,华中方面缩减了11.5%的兵力,而华北方面的比例只有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