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白居易生平 白居易结局 白居易子女 白居易诗作
公元815年,九世纪初叶的中唐,驿道之上,骏马奔驰。衣襟飘飘的邮差怀揣一叠信件,快马加鞭,经州过县,用当时最快的速度奔走于城市乡村之间。这位无名的邮差也许不晓得,他像《莺莺传》中的红娘一样,为当朝两位最著名的文学家——白居易和元稹——传送着温馨的问候。他不知道,这薄薄的书简之内,有许多是后来流传甚广的诗篇。他更不知道,除了传承着友谊的接力之外,他还幸运地担当了那场诗歌变革的新乐府运动的绿衣天使。
此刻的元稹,倚门而立,北望长安。已经数月没有音讯来,他真担心老朋友白居易有什么三长两短。想当年元白二人同跃龙门,俱有才情,自此书信往来,相互唱和,引为知己。只因元稹年少正直(弹劾众多贪官污吏,出差途中不让宦官强占宿舍,并与之发生打斗),办事又得罪当权者。于是一贬数千里,远放外调。案牍劳形之余,唯一盼望的,是友人的诗书。
这样的书信来往,已经持续多年。邮差策马而来,元稹一眼看见熟悉的笔迹,急急展书,顿时喜笑颜开。昨日梦见白居易,今天便收到他的信了。诗笺数页,见字如晤,寄去的衣衫已经收到了,前些日还在吟咏白居易的诗句,原来友人在京城也念着自己的诗文。反复揣摩,反复把玩,远隔千里,不见声音,不见容颜,一幕幕旧情,因诗重现。“近来文卷里,半是忆君诗”,读到这句,元稹笑了。相见不如怀念,通过诗书,他们彼此倾诉,记挂着对方。更多的信,其实是诗,以诗代笔,以诗为信,成了沟通心灵的最好交流方式。元稹被贬十年,百般煎熬,可以想见,白居易的书信成了他最为有力的精神支柱。
招待信使稍歇。元稹以最快的速度读了信,又以最快的速度回信。望着远去的烟尘,元稹轻轻一笑,复又回身书房,捧读友人的诗书了。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白居易《新乐府组诗第三十二·卖炭翁》
读诗毕,元稹拍案叫绝。他并不知道,此时的好友白居易,已经离开京城,被贬任江州司马了。而他即将要收到白居易的一篇充满悲悯与同情、反映社会底层辛酸生活的新作——《琵琶行》。他更不知道,白居易正在江州的官舍里,正在伏案埋头给他写信,而这封私人信件,将是开创诗坛新风的文学宣言。
其时的中国,刚刚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永贞革新”,口眼歪斜的中风皇帝唐顺宗李诵不幸被宦官所害,整个朝廷经历了一次颠覆性的人事调整。不满二十岁的唐宪宗李纯开始接任执掌皇室。这位年轻的皇室继承人在上任伊始,就立志效仿唐太宗和唐玄宗,开创一个盛世。就是这样一个“纳谏思理、渴闻谠言”的“好文之主”,终于在十多年的整饰吏治之后,取得了削弱藩镇的巨大成功,中央政府的人气与威望重新上升,实现了“元和中兴”的局面。日渐清明的政治时局,又重新酝酿了文学史上的一次变革与发展。
诗至盛唐,到了李白和杜甫,犹如一次火山大爆发,光焰冲天,热浪袭人。此后数十年,由于国势急转,诗坛沉寂,无有顶尖的诗人出来接过旗帜。见证了盛世、创造了诗歌奇迹的诗人们,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相继迈入暮年,巨星相继殒落:
公元761年,王维卒;
公元762年,李白卒于当涂;
公元765年,高适卒;
公元770年,岑参卒于成都;同年,杜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