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谁任湖广总督期间先后创办了自强)
关于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具体是哪四个人,一直以来都有不小的争议。有认为是曾、胡、左、李,有的认为是曾、左、李张,还有不少人认为彭玉麟也算一个。
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曾、左、李三人都是固定的,至于剩下的一个,到底是胡林翼、彭玉麟还是张之洞?这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不过左都御史坚持认为是张之洞,对于这样的一个论点,可以采用排除法。
先来说胡林翼
胡林翼出官宦之家,他的父亲胡达源进士出身,最高当过四品京堂。更重要的是,胡林翼的岳父陶澍是道光年间的名臣,官居两江总督。有了这样一个家庭背景,胡林翼在官场上自然如鱼得水。
胡林翼自道光十六年中进士后,又以庶吉士的身份入翰林院深造,还当过乡试副主考,没几年就混到了知府。应该说,胡林翼入仕之初,比曾国藩更顺当。
胡林翼也是湘军集团中第一个担任巡抚的,咸丰五年四月,武昌失守巡抚陶恩培被太平军所杀,胡林翼署湖北巡抚。
这个时候的湘军集团虽然是以曾国藩为最高统帅,但曾的头衔仅是侍郎衔,手里并无地方军政大权。因此,胡林翼担任湖北巡抚,可以很好地配合并协助曾国藩。
从资历上来讲,胡林翼也是湘军集团中元老人物,湘军中很多将领都是在胡林翼的推荐下功成名就的,就是左宗棠也是得益于胡林翼,才有了后来的大好前程。
胡林翼这个人和曾国藩一样,不善于带兵打仗,他的长处在于发现人才,并能不计前嫌向朝廷举荐。
加上胡林翼性格温和,善于调和湘军与其他派系的矛盾,是曾国藩同地方督抚之间的一个调停人。
后世对胡林翼的评价很高,王闿运说他是“中兴之业,实基自胡”;曾国藩评价他:“林翼坚持之力,调和诸将之功,综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进德之猛。”
遗憾的是,胡林翼去世的太早,湘军攻克安庆不久,他便因病去世。
可以设想,假如胡林翼没有去世,等到攻克天京后,必将是和曾国藩平起平坐。以此论,胡林翼绝对算得上是晚清名臣。
再来说彭玉麟
彭玉麟不算是科班出身,最高学历只是个生员。而且他比曾、胡两人的资历要低很多,彭玉麟的发迹完全依靠曾国藩。曾在组建湘军不久,成立了水师,并以彭玉麟、杨载福为统领。
纵观彭玉麟的一生,都是在和湘军水师打交道,虽然他是湘军集团中最重要的将领之一,但却始终没有进入战略决策层,和曾、胡、左等不是一个量级。
湘军攻克天京后,彭玉麟几次向朝廷提出辞官,慈禧太后鉴于他劳苦功高,让他巡视长江水师。光绪七年,彭玉麟署两江总督,但被他力辞,朝廷又下旨晋为兵部尚书。
彭玉麟在湘军集团中,也是一个元老级别的人物,尤其是他为官清廉,敢为民请命这一点,很受后世好评。但论其实力,应不足以跻身四大中兴名臣的行列。
最后再来说张之洞
张之洞的起步就很晚了,虽然名气不小,却和曾、左、李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张之洞中进士是在同治二年,这个时候湘军已经将太平军死死困在了天京,张之洞不过才刚刚入仕,显然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辈。
而且我们发现,张之洞初入官场时,和湘军、淮军的关系并不融洽,属于慈禧制衡湘、淮军的清流领袖之一。年少气盛的张之洞在京为官期间,没有多少阅历,时常拿曾、左、李等人说事。
直到光绪七年,张之洞才担任山西巡抚,成了地方封疆。这个时候,张之洞才发现当好一个封疆大吏并不容易,并迅速从一个理论派转为实干派。
张之洞不属于湘军集团,也非淮军集团,他长期担任湖广总督,在湖广也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团,但显然在左宗棠、李鸿章面前,还是要矮上一头。
张之洞没有战功,最大的功绩是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助力朝廷实行新政,并继李鸿章、刘坤一之后,成为汉族官僚集团的代表人物,在清末最后几年,张之洞的威望才达到顶峰。
上面是对胡林翼、彭玉麟、张之洞的身世履历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似乎并没有给出准确答案。那么到底谁才能跻身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呢?
这里有两个字非常重要——中兴。我们在谈论晚清中兴的时候,一定要有个时间节点,所谓的“中兴”可以指“同治中兴”,但更多的是指“同光中兴”。
同光中兴的时间很好算,从同治三年攻陷天京算起,一直到甲午战败,刚好三十年的时间。
这三十年间,国内基本安定,官僚求富求强,“洋务运动”轰轰烈烈,西方技术、资金和人才得以引进,新式海陆军得以编练,一大批近代军工企业、民用企业以及新式学校得以创办,留学生也开始被派遣到海外。
这一派中兴气象,在甲午战争的军事惨败中戛然而止。
因此,我们首先可以排除胡林翼,因为他是在咸丰十一年去世的,根本没赶上“同光中兴”。
其次可以排除彭玉麟,因为他自始至终都不是湘军的领头人物,更没有参与朝廷的重大决策。
那么剩下来的就只是张之洞了,虽然他资历不及曾、左、李三人,也没有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但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政治舞台上发挥过就巨大的作用,因此可以认定他是晚清中兴四名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