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多少历史文化?鞋的历史文化!
在中国,鞋的形象最早见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彩陶。现存最早的鞋是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一双用皮缝制的鞋。古代的鞋主要有屦、舄(xi)、屐、靸等。古人把身上的服饰分作首衣、上衣、下衣和足衣。足衣,就是古人对鞋与袜的总称。
屦:有麻屦、葛屦、皮屦等。麻屦最常用,以麻绳编成,编时边编边砸,使之结实。葛屦穿于夏天,皮屦穿于冬天。皮屦即早期皮鞋,另有革履、韦履之称。少数民族的皮鞋称鞮。《说文》:“鞮,革履也,胡人履连胫谓之络鞮。”络鞮即鞾(靴),因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而传入中原。约自汉代以后,履取代屦,成了鞋的通称;自宋代,鞵又取代履成为总称。
舄:屦的别名。有单底为屦,木制复底的叫舄之别。复舄是帝王大臣祭祀时专用的鞋,故又称达屦。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约4千年前)中国的先民用草、麻、葛编织成履。鞋的称谓很多,有屦、履、舄等。其中以舄最为显贵。
屐:即木屐。一种为平底木屐,一种为底下设齿木屐。此外,屐曾引申为鞋的泛称,如草屐、锦屐、帛屐等。
靸:即拖鞋。深头、平底无跟。初以皮制,属韦履的一种;秦代始以蒲草制作,并称靸鞵。
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双鞋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分组成,堪称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编写的《周易》上已出现了代表鞋的“履”字。战国时的孙膑因为被庞涓敲碎了膝盖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发明了高皮绚,即后来的靴子,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就珍藏着一双2000多年前的皮绚。
近代,中国人多穿布鞋;皮鞋初为上层人士着西装、军服时穿用,后来穿者增多;胶鞋随体育运动的兴起而流行。20世纪初,中国有了初具规模的制鞋工业,生产皮鞋、布鞋和胶鞋;50年代后,逐步形成皮、布、胶、塑为主要材料的制鞋工业体系。
中国古代各朝鞋子的历史
上古时期
鞋履制度没有形成,足上之物是随着织物原料的出现,衣裳问世而相继形成的。《世本》中记载:“于则(皇帝臣)作屝履。草曰屝,麻曰履”。《释名》中记载“齐人谓韦履曰屝。屝,皮也,以皮作之”。说明古代鞋初起的原料是草、麻和皮等,而且,式样颇为简陋。
早在仰韶文化的时期
我国人民已在着屦、履了,当时男女鞋饰没有明显的差别。
到殷商时
初步建立了礼制,已有各种鞋履,可说皮、绵、布、草俱全。据《实录》中说:“夏商舄履皆以皮为之。”从哈密市五堡墓地出土的3000年前长筒皮靴,就是很好的证明。其靴长12.7cm,宽9.4cm。由靴面、靴底、靴腰三部分,以细皮缝制而成。自靴底至靴腰最上部约19.5cm,靴尖上翘,并在其上及跟、靴内外两侧各附一铜扣饰。
商周时期
履制已经相当丰富,甚至有了专门为天子掌管鞋履的“屦人”,这个时期的鞋,式样、做工和装饰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图案也根据服饰制度有了严格的制度,他们与衣裳和头冠配合起来,则形成了中国早期的服装体系。商代贵族,腹下佩或韦靴。脚穿翘头船式样的翘尖鞋,面商代武士穿的则是薄底翘消耗皮履。从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玉人,也见已着履,并有鞋翘。其实,在殷商时,人们已熟悉地掌握了丝织技术,丝织物和纺织物已普遍流行。当时在贵族阶层中,除穿皮履外,并且普遍地穿着各种麻鞋和丝鞋了。
周代
在周代,皮制鞋履已经流行。建国后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一双用皮缝制的鞋,距今已2000多年,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皮鞋。采用经过简单鞣制的皮革作帮底,并以皮线手工缝制而成。鞋面由前盖、前尖、后尾三块皮革部件组成。鞋头呈方型。款式为无带的套式。另外一双由塔里木盆地扎洪鲁克古墓出土的西周革靴,全系革制成,鞋形清晰美观,鞋头有皱纹,全鞋经过仔细搭配缝制而成。这说明当时制鞋设计工艺已具较高水平。另外,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鞋履,不论以何种材料制成,都统称为“屦”。战国以后,“履”字替代了“屦”,成了鞋子的通称。大约到了隋唐之时,来专指“生革之鞋”的“鞋”字,又代替了“履”字而成了各种鞋子的通称。这种称法一直沿续到现在。
汉代
(前206年-公元23年)布帛鞋的鞋头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称之为双尖翘头方履;“细软青丝履,光明白毛巾”——杜甫《大云寺赞公房》。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青丝履,履面用棕缕编织而成,平纹织法,纬线较粗,履底用麻线编织,平纺,浅绛紫色,履帮为穴字纹组织,鞋的前端昂起二小尖角,别具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
男女足差别而不大,有许多鞋式是通用的,种类有履、屐、靴等。一般鞋的前端织有双兽纹饰,配色和谐,鞋式优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木屐的盛行时期。北齐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谡屐,指有木齿的鞋,它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另外木屐在东汉出现,至此期非常盛行,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庶都是如此,妇女也可穿着。屐为木质,以带系缚在脚上。屐下有齿,前后各一。
唐代
唐代的履先后出现了高头履、平头履、小头云形履、花形履等名目繁多的样式。履以锦、麻、丝、绫等布帛织成,亦有用蒲草类编成的草履。唐代草履的编织技术已很精湛,纤如绫殷。“履”即现在的“鞋”,周朝冕服制完备之时,即穿着鞋头高耸式样的“履”,当时称“舄”,经历代至南北朝时演变为“高齿履”,隋朝时叫“笏头履”,唐代时称“高墙履”,中国古时,衣装样式长大,须以履头勾住衣裙的下摆,才能缓步前行。鞋头高耸式样的“履”、宽衣博带是中国古代贵族闲适生活的极好实证。
宋代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
明代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男鞋多以厚实为主,质料样式多样,一般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此外,元末明初还流行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明代女子不仅沿袭了前代缠足的风俗,而且使之大胜。缠足后所穿的鞋叫做“弓鞋”,这是一种以香樟木制成的高底鞋。木底露在外边的叫“外高底”,有“杏叶”、“莲子”、“荷花”等名称;木底藏在里边的一般叫“里高底”,又称“道士冠”。老年妇女大多穿平底鞋,称为“底而香”。明清时期鞋的制作方法与式样逐渐融合,越发考究起来。明代的鞋多以厚实为主,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虽朝廷下令禁止庶民百姓穿靴,但仍出现了许多似靴像履的短筒靴;
清代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满族统治时期,男子着便服以鞋为主,穿公服才着靴。朝靴为方头靴,民间皆为尖头靴。夏秋用缎制,冬用建绒,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又称“花盆底”。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穿起来显得身材尤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妇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制平底鞋。
三寸金莲
民俗学家认为,中国缠足始于南唐。俗称三寸金莲,鞋形似翘首的鸟头,鞋底为木质,弯曲如弓,故称弓鞋。弓鞋原本指弯底鞋,后泛指缠足妇女所穿的小脚鞋子。元明代有规定只准有钱人家的女子缠足。这一时期的弓鞋多4-5寸高的鞋底。到了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汉族女性的三寸金莲深得满族妇女的青睐。清政府多次禁止旗人缠足,但屡禁不止,许多旗女仍仿效不疲,缠足之风极盛。弓鞋式样多,有眠鞋、换脚鞋、尖口鞋、踏堂鞋、网子鞋、莲鞋、棉鞋、套鞋丧鞋、坤鞋、合脸鞋等数百种。考究的弓鞋在鞋头、鞋底、鞋里和鞋帮上绣满了各种吉祥的图案,有钱女子的弓鞋跟上还加缀明珠等饰物。
红睡鞋
一种用红色绸缎子制成的软底鞋儿这是古代缠足女子睡觉时所穿的鞋子。徐珂,《清俾类钞.服饰类》:“睡鞋,缠足妇女所著以就寝者。非此,则行缠必弛,且借其恶臭不外泄也。”
凉鞋
在中国,凉鞋最早是由拖鞋演变而来。拖鞋,古称 鞋,始于汉代(前206年-公元23年)。随后,相继出现了麻凉鞋、布凉鞋、皮凉鞋。古人在凉鞋上绣以龙凤等吉祥图案,有的甚至饰以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