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三刀苗沛霖: 出卖太平天国的英王, 后来又背叛清朝, 最后被杀
苗沛霖,是个秀才出身,原来是个私塾先生,在他的家乡安徽凤台的乡村,也算是个稍微有头脸的人物。因此,安徽的捻军横行的时候,苗沛霖出面在家乡举办团练,与捻军作战。渐渐地势力壮大起来。清廷为化解满族亲贵胜保与袁甲三等汉族将领的矛盾,将胜保调往陕西。改授湘军将领李续宜为安徽巡抚,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全省军务。刚刚反正,又失去靠山的苗沛霖为了把湘军挤出淮北,于1862年11月27日,唆使部将王金魁对驻扎颍州的湘军寻衅,王金魁杀死湘军采樵兵勇九人,12月1日,又嗾使李万春部杀死湘军樵勇三人,掳去七人。
曾国藩当时手握重兵,极盛一时,但因担心湘军与苗沛霖正面冲突会引起自己与僧格林沁的不合,而主动奏请撤出寿州、正阳防区。其在给沈葆桢的信中说:"敝军若愚(与)苗党开仗,必与僧邸(指僧格林沁)南北水火。今日之天下,岂堪将帅更有水火之争?故不能不早退一步也。" 曾国藩出身阀阅世家,饱读经史,早年即中进士, 其怀济世解危之才,绝僭越非礼之欲,创巨业,仍知进退;视大局,能摒私愤,当不愧为近代中国之第一大儒。
曾文正公这种忧国思民的情怀,正是苗沛霖所不具备的。苗沛霖在穷急,穷怕的时候,挺身而出追求荣华富贵,这在弱肉强食的年代里本无不可。他的悲剧只在于发达以后,仍无限制地以膨胀个人私欲,做起了家天下的王者之梦。贪婪,狂妄一旦和短见掺在一起,毁灭和失败就是他必然的归宿。
鼠目寸光者一旦热衷于投机,灾难离他就不会很远了。苗沛霖不懂政治,却热衷于玩权弄势。从一介潦倒书生转瞬成为手握重兵的割据势力之后,随着这种发达膨胀的不只是他的实力,更有他无节制的个人野心。他把清王朝地衰落看成了灭亡,错误估计形势,过早地预言了清朝的终结。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最无原则的政治流氓开始了他短暂却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的政治投机。
1861年2 月羽翼渐满的苗沛霖借口"寿州擅杀案",大举围攻寿州。开始了他第一次公开反清活动。同月他派部将王金魁赴六安,与宿敌张乐行,龚树德捻军达成谅解。之后又遣朱鑫,陆长华赴庐州与陈玉成部联络。并向太平天国表示愿意"蓄发"归顺,受印信。天平天国遂封苗沛霖为"奏王",并派余安定统兵七百至苗家老寨,与苗沛霖商议共同反清。6月被苗沛霖困在寿州城中的安徽巡抚翁同书将与苗沛霖有隙的徐立壮处死,将孙家泰监禁。苗沛霖没有了出兵借口,只得暂时罢兵撤围。翁同书上凑朝廷为其开脱,清廷卖个顺水人情,责令苗沛霖"带团立功"。
月后苗沛霖又以还有其他清军将领参与了"寿州擅杀案"为由重新围攻寿州。并于十月底攻破寿州城,俘获翁同书等大吏。次年1月,苗沛霖汇合张乐行部捻军,马融和部太平军联合进攻颍州。将安徽巡抚贾臻围在城中。从而掀起苗沛霖的第二次抗清高潮。但苗沛霖并不是真心的要和农民军联合抗清。他是要在跳槽之中,以求自得,更求壮大。3月清军云集皖北,苗沛霖看到进攻颍州无望,又转向投靠胜保,要求反正。胜保上奏朝廷为其开脱,同时苗沛霖命令部队"剃发"以明反正之心,并暗中向颍上集结,准备从背后攻击天捻联军。4月苗沛霖会同胜保的部队,与贾臻的守军里外夹击,大败天捻联军,解了颍州之围。张乐行败走颍上,被苗沛霖包围,靠部将拼死突围才归回雉河集。张乐行被围而遁,让清廷大为恼火,指责苗沛霖剿灭不力,暗中通敌。
为平息清廷不满,苗沛霖把主意打在陈玉成身上。他遣心腹部将扮成乞丐前往庐州,将苗沛霖的亲笔密信藏在打通的竹竿内。信中苗沛霖对陈玉成极尽恭维之辞,并信誓旦旦地承诺,英王如能到寿州,他将组织四旗人马,120万之众,配合英王夺取汴京。陈玉成虽知苗沛霖已经倒戈,但他反向而为之,竟把希望寄托于苗的反复无常之上,希望自己能让他重新回头。突围后,陈玉成拒绝部将忠告,执意率部北上,与苗沛霖会合。如史实所呈现的那样,一到寿州,陈玉成,及导王陈仕荣,从王陈德漋,天义陈聚成,陈安成,梁显新等太平军重要将领就被苗沛霖捕获。英王怒骂苗沛霖:"尔权真是无赖小人!墙头一根草,风吹两面倒;龙胜帮龙,虎胜帮虎,将来连一贼名也落不着。"6月4日,年仅26岁的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慷慨就义。
随着天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运动被扼杀,苗沛霖日感末日临近。1863年5月,苗沛霖在凤台誓师,称:"我辈所为,终难一死,不如先发制人。"走投无路的苗沛霖这时已顾不得自己势单力薄,匆忙间第三次举起反清大旗。其失败已是注定。助敌灭友,无异于强敌削己。友军不存之时,敌人还是敌人,却因为保存了应耗的实力,而变得强大许多。12月苗沛霖战死蒙城,横行淮北十多年的苗家军瞬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综其苗沛霖的一生,用八个字来概括应该是准确的:心比天高,目比寸短!
从1857年到1860年的三年中,苗沛霖先后12次被加官晋爵,很快由一个五品官而知州,知府,再到四川川北道加布政使,督办淮北团练,官居二品。但是他又不甘寂寞,毕竟自己有十万左右的兵众,于是,在1860年的时候,他投奔了太平军,希望迎来另一片天地。1861年,他与捻军首领张乐行达成妥协,一同攻打寿州。但是被困寿州的安徽巡抚翁同书釜底抽薪,将与苗沛霖有隙的徐立壮处死,将孙家泰监禁。苗沛霖没了出兵借口,暂时罢兵撤围。翁同书上奏朝廷为其开脱,清廷卖个顺水人情,责令苗沛霖“带团立功”。这样,苗沛霖又回归了正统。
阴谋,只能是阴暗处的密谋。阴谋和权术,永远不可能代替实力来决定角斗的胜负。因为,阴谋只能解决战略问题,而不能代替战术,更不可能代替战斗。最后总决定斗争成败的还是力量,而不是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