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是谁提出来的建议(历史上提出该主张的大臣)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秦始皇最让人唾弃的事件—焚书坑儒,这算是秦始皇一生最大的污点了。
其实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碰撞,儒家文化对皇室的步步紧逼使得秦始皇最后掀桌子,直接上大招把那些逼他的人杀了一批又一批。
儒家到底做了什么逼得秦始皇干出如此丧尽天良之事,今天咱们就来细细地梳理一下焚书坑儒这事的脉络。
事情要搞清楚还得从秦穆公说起。秦穆公开始秦国就已经重视起诸子百家中的人才了,他提出的“邻国有圣人, 敌国之忧也”, 穆公早期还是做得不错的,但是晚年搞了一套殉葬,他招揽的人才也基本上都给他陪葬了。
也就是秦穆公搞臭了秦国的名声,秦国普遍被关东的知识分子厌弃,这也是秦国在春秋时期衰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根本原因。一直到秦献公废除掉殉葬制,情况才有所缓解。
秦献公死后秦孝公继位,孝公对外发出公告: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 吾且尊宫,与多分止。如此放下身段的礼贤下士,让秦国招揽来了商鞅。
商鞅的投奔让秦国在山东各国的人才市场烂口碑才真正得以缓和,商鞅更是法家的代表,他变法让秦国迅速得以崛起,秦国从中截取了非常大的利益,也打造了一个以法家为基础的人才集团,后续的韩非子、李斯这些法家代表,都是基于这个集团在秦国迅速崛起。
但是商鞅被秦惠文王车裂之后,各家的人才市场对于秦国又有了厌恶之情。但是秦惠文王虽然不爽商鞅,但对于诸子百家中的人才还是很看重的。
秦惠文王对人才的热情程度依旧很高,招揽来了张仪、陈轸、公孙衍这些纵横家的大才搞乱了天下格局,却使得秦国一家独大。
到秦昭襄王更是对范雎执跪拜礼,这样的秦国成了各家人才聚集地。但是这些大才之中几乎没有儒家,儒家的思想“克己复礼”、“仁义礼智”这些说法跟当时的秦国几乎格格不入。
把儒家的文化进入秦国是吕不韦,他令宾客写的《吕氏春秋》更是将儒家思想带入了秦国的朝局里。
吕不韦虽然是杂学家,但是《吕氏春秋》这本书里阐述的“德政”,是与当时的秦王嬴政“严法”思想相左的,这也是吕不韦与嬴政最大的矛盾点。
最后矛盾激化,吕不韦受嫪毐牵连,被流放之后自尽了。但是他带进来的儒家文化得以在秦国发扬。
吕不韦的接班人王绾坚持要效仿古人搞分封制,不要郡县制,就是深受儒家“复礼”的影响,可见在秦一统后儒家开始渐渐占领了思想的正统这与流行于秦高层的法家思想相悖。
就是在这种大的思潮变更下,进行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要分为两个阶段的。先是焚书,再是坑儒。
先来说说焚书,秦始皇嬴政13岁继位,22岁夺权,30岁开始灭六国,49岁一统天下,这样的雄才大略算是前无来者了,免不了有点傲气。
公元前213年,天下已经平定了,统一了度量衡,天下郡县制已初定计划。嬴政为天下儒士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博士,收拢天下能人志士。
嬴政过生日宴请文武百官,借着酒劲,有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站出来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挑明了就是想复古搞分封不要郡县制,将儒家的思想彻底摆到台面上,一副撕破脸的架势。
秦始皇对各位博士还是很好的,并没有斥责他更没有坑了他。只是温和地问在座的各位是怎么想的。
这时李斯站了起来,作为法家杰出代表,坚决拥护郡县制,对着淳于越就吧吧的一顿怼,骂得淳于越一点脾气都没有。
李斯借题发挥,对秦始皇说:这些文人有这种复古的思想就是因为读书太多,知识越多越反动。
以此为题向秦始皇建议焚书,将除医卜星象、农耕之外的书全烧了,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秦始皇本人是非常讨厌复古的,对于儒家的思想他从本质上就不认可,相国王绾就因复古一事与秦始皇闹掰了辞职回家养老了。此时天下大定的博士们对于复古一事还耿耿于怀,可能真的就是书读多了。
秦始皇信奉法家觉得李斯的建议非常好,于是天下开始焚书。可以说焚书一事李斯算是罪魁祸首,正所谓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李斯就不是好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朝廷体制内的人收藏书籍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依旧有很多百家学说的书籍流行。这也是秦始皇对于人才态度转变的开始。
接下来咱们再聊聊坑儒。首先要说的是坑儒并没有全国大范围的杀儒士,甚至都比不上清朝任何一场wzy死的读书人多。
事情的起因是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四处寻找仙药,某一天来了两个术士卢生和侯生,这两货说自己可以找到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很开心,斥巨资让他们去寻找仙药,这两货出去找了N年依旧没找到,想到秦始皇不会放过二人,于是这两人就跑了,临走还说秦始皇坏话,说他刚戾自用、贪于权势。这给嬴政气够呛,你们两个吃我的喝我的,临了还诽谤我。
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定要弄死这两个人。可特喵的这两人跑了,为了泄愤,嬴政找来了四百多个术士和几个牵连其中的儒士,在咸阳给他们活埋了。自此天下读书人和秦始皇嬴政可以说是相看两厌,秦国官方对人才的吸引力降至谷底。
焚书、坑儒两件事虽然让法家依旧可以占据秦国的思想主流,但让秦的人缘彻底崩塌,后续的大泽乡起义,秦朝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几乎都是一些愚昧无知的废物,而义军却是人才辈出,这样强烈的对比让秦朝迅速败亡,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