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是真的吗(历史上砸缸的主人公是司马光吗)
司马光不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主要作者,他还是中国古代著名神童之一:自幼敏而好学,小小年纪就能把《左传》背下来,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当然,能够验证司马光“神童”光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必须是举石砸缸智救小伙伴。这一故事流传近千年,在中小学生鸡汤界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机智的少年司马光简直称得上吾辈楷模。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无数人认定了的历史事实,却遭到当代文化学者马未都的质疑,他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个不着边际的假鸡汤,不可能是真的。
为了辩证命题的真伪性,马未都动用了自己专业领域里的古董知识予以解释。他说,既然是司马光砸“缸”,可是北宋司马光时期的中国有缸吗?
答案是否定的,北宋时期不具备造大缸的技术,尤其是像司马光砸破的能够容下六七岁儿童那么大的缸,宋代没有这个能力。
马未都解释了原因:古代有瓮与缸两种形制的大容器,瓮是收口的,而缸是敞口的,别看就这外形上的简单区别,但在烧制技术上却表现得千差万别。
瓮顶部收口,烧造的时候陶瓷的应力不得释放,所以很轻松就能保持原来的造型,所以自从春秋战国开始,考古出土的大型瓮比比皆是,根本不是稀罕玩意;
可缸就不同了,由于其上部敞口,烧制时应力会释放出来,而且大概率会胡乱释放,这就会导致成品可能发生开裂、变形等问题。
宋代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直到明代时期中国才开始出现大缸。所以说,别看平时大水缸随处可见,但烧制它却是个十足的技术活儿。
而且,为了稳固结构,后世烧造水缸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石器,而不是陶或者瓷,要想将这种石器烧制成形,需要达到极高的温度,而宋代显然是不具备这种技术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司马光砸“缸”是绝对不可能的,司马光砸“瓮”倒还说得过去。而在《宋史》中则是这样记载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有人会说:史书上记的就是砸瓮啊,后世只不过将“瓮”误传成了“缸”而已,这不能就此说明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司马光砸东西救人啊。
据此,马未都解释道:普通的观众对史书可能不太了解,《宋史》属于后修,成书于元朝末年至正年间,官方记载公元1345年,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才第一次出现。而司马光7岁的时候却是公元1026年,中间差了三百多年。
跨越这么久的时间,才将这故事写进史册里,如果这也能叫人信服的话,就相当于我们在21世纪写下的东西,能够证明清代的所有事情都是真实的。
但显然,这种观点是无法成立的,即便是民国的很多风云事迹,直到今日也是扑朔迷离,更别提清代了。
马未都猜测,“砸瓮”这个事如果有可能存在,那么可能是其他人的故事,被移植到了司马光身上,目的是为了凸显他的少年睿智,毕竟哪个历史名人没有几个后世编造的心灵鸡汤故事啊。
比如说,《宋史》还记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7岁的时候就像个大人一样,这显然也是强加给他来增加主角光环的,孩子早熟稳重是可能的,但7岁就能像大人一样这不是瞎扯吗?所以,这些都是史书免费送给司马光的礼物。
综上所述,“司马光砸缸”这件事是纯属虚构,而“司马光砸瓮”是有可能发生的,但前后相差三百多年,谁知道事实究竟是怎么样,所以可信度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