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道士兼诗人吴筠生平 吴筠结局 吴筠子女 吴筠作品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风靡时下,基于侠骨柔性的人性抒写,也给了宗教大量的篇幅,全真教的王重阳,武当派的张无忌等等侠客,其功夫盖世,有如神助,令不少孩童摆臂学招,迷恋不已。《八仙过海》在中国也是妇孺皆知的道教神话故事,诸如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等人,都可以从《唐才子传》等书籍中发现他们的影子。这些神仙的源头与原型,就是来自远古生活中的高人洁士,其中不乏满腹经纶的诗人才子。唐代的道士吴筠,就是“以无为为事”,写过许多的游仙诗,一生逍遥如神仙,乐在求道之中。
宗教人士写诗,偏玄偏晦,似是而非,一般从字面上很难看得懂。如果从现代的科学眼光来看,其实有些是当时最为精彩的科幻文学。科学是精微的、务实的,宗教是宏博的、空灵的,人类的科学之路始终在摸索中前行。人类飞上月球太空,手机相隔万里传音……无数成功的科学实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样的宗教玄想。换一个角度看,宗教参与文学,却是人类实现一步万米的神奇仙游之旅,吴筠就曾作过这样的诗,“纵身太霞上,眇眇虚中浮”,一连作了二十四首游仙诗,萧然宇宙之外,自得乾坤之心。科学所证实的预言,他们在千百年前,就已感知到了。这不能不令人啧啧称奇。
当初,吴筠也是从儒学文,考进士不举,后来隐居于深山之中,孜孜学道,以求脱俗。青山高耸,白云出岫,这些与世隔绝的清静之地,常常可以使人守静去躁,浮想联翩,思想高度自由,身体极度放松,心灵专注不二,与自然环境合而为一,进入妙不可言的思维境界。吴筠的目标是得道成仙,所以整日里神志恍惚,如仙如神,有时自感祥光罩体,紫气东来,泰然忘情,超然物外,一会儿飞升重重九天,一会儿浮游万顷海洋之上,那种羽化登仙的出世与入世的感觉,就连皇帝大约也比不了的:
九龙何蜿蜿,载我升云网。临睨怀旧国,风尘混苍茫。依依远人寰,去去迩帝乡。上超星辰纪,下视日月光。倏已过太微,天居焕煌煌。——吴筠《游仙》
文中所提到的“帝乡”,并不是皇帝居住的京城,而是天帝的仙居。《庄子·天地》里说,“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吴筠的学道,大约也是如此身心分离,静思绝虑,一心想到登临最为高耸入云的仙界福地,自得欢娱。至于尘世间的烦恼,多半弃之于脑后了。
他不羡慕皇帝,皇帝却找上门来了(皇帝也有苦恼,也需要高人点拨)。唐代诸帝,对于佛道一途,信奉有加,佛道名士,常常是金銮殿里的座上宾。吴筠的同门师兄司马承祯,先后数次被请入朝,他的师傅潘师正,也曾被唐高宗请到京城,传经说教,有一次皇帝问,您老人家需要些什么东西呢(言下之意,差什么物件,可以帮助添置),老道士淡淡一笑,“茂松清泉,臣所须也,既不乏矣”。这样的高人,与平日里殿下许多讨官要职、心怀未知的文臣武将相比,风格迥异,自然受到皇家的欢迎。得了道教真传的吴筠,曾一度隐居终南山,后来漫游江南诸山,游天台,观沧海,结交有名之士,过起了逍遥自在的诗歌酒会的生活。因为会写诗,文辞精美,在越中一代名声大振,传至京城。因为名重一时,他被唐玄宗请到宫内,说道讲法,竟然“与语甚悦”,“待诏翰林”。
一个民间修道者,忽然之间,不仅被皇家奉为嘉客,而且赐官赏金,不知内心如何作想。像百官大臣一般,毕恭毕敬地站在朝堂之上,凝声屏气,听候旨意,对于吴筠这样深栖远山的道教人士来说,显然有些不适应。但“性本至凝,物感而动”,既然来了,又不能拂了人家的盛情,作为高人,总要留下一些金玉良言,或者几点建议才是,他和唐玄宗便有了以下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