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战争,三个结局!万历朝鲜战争如何改变中日朝三国历史走向?
这是一场深刻影响东亚格局的战争,也是大明王朝最后的辉煌篇章。明朝仅凭借4万大军抗倭援朝,硬撼丰臣秀吉集团的30万联军,成功粉碎了其妄图先占领朝鲜,进而征服大明,最终统治亚洲的野心勃勃的战略计划。
日本自1476年应仁之乱起,陷入了长达百余年的战国时代。直到1590年,丰臣秀吉才完成了日本的统一。随着权力的集中,丰臣秀吉的野心急剧膨胀。同时,为了转移日本国内各大名因分封土地不均而引发的尖锐矛盾,他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妄图通过武力手段,先侵占朝鲜,再征服明朝,进而谋取天竺,实现称霸亚洲的美梦。
彼时的朝鲜,正处于李氏王朝统治时期。作为大明王朝的藩属国,朝鲜国内长久以来未曾发生大规模战事,“人不知兵二百余年”,武备废弛,政治腐败现象严重。反观明朝,在张居正的改革推动下,革除弊端,推行新政,国库充盈,国力强盛。虽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逐渐消极怠政,朝中大臣结党营私,党派斗争激烈,但整体国力并未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
1588年,丰臣秀吉派遣使者小西行长前往朝鲜,向朝鲜国王李昖提出借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要求朝鲜予以协助的无理请求。然而作为大明王朝的忠实藩属国,朝鲜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丰臣秀吉的这一野蛮要求。
1592年,丰臣秀吉以此为借口,任命宇喜多秀家为元帅,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九鬼嘉隆为水军指挥官,率领15万大军在釜山、庆州一线登陆,由此拉开了侵略朝鲜的序幕,这场持续7年之久的战争正式爆发。
当时的朝鲜重文轻武,全国300多个郡县大多未设防。丰臣秀吉的军队在釜山登陆后,势如破竹,如摧枯拉朽一般,短短两个月内,便相继占领了汉城、开城和平壤,随后一路向北,直逼咸镜道,逼近明朝边境。此时的丰臣秀吉得意忘形,不仅要求明朝政府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向其臣服朝贡。
尽管此时的明朝正逐步走向衰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秉持着“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理念的明朝,又怎会咽下这口气?明朝总兵李如松奉命率领4万余人奔赴朝鲜参战。
这支军队汇聚了各地精锐,其中包括1万辽东铁骑,宣府、大同、京旗各8000人,冀镇、保定的精锐步兵各5000人,江浙步兵3000人,还有5000川军作为后续部队。
李如松抵达平壤后,与小西行长率领的第一军团18000人展开了激烈交战。明军配备了弗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数百门火炮,在距城5里左右的地方,诸炮齐发,火力凶猛。最终,明军以阵亡790人的代价,给日军造成了近万人的惨重损失,成功收复了平壤和开城,并向汉城发起进攻,这便是著名的平壤大捷。
在此期间,丰臣秀吉因长子夭折,以及生母和女儿的相继离世而遭受沉重打击,性情大变,他拒绝了所有从前线传来的撤兵请求。尽管日本不断派遣援军赶赴战场,但由于食物短缺、物资匮乏,疾病肆虐,战场局势始终僵持不下,僵局难以突破。而丰臣秀吉因对前线战况了解不足,仍持续下令军队进攻,这也为历史的转折埋下了伏笔。
1593年8月,明朝与日本双方开始议和。日本提出将朝鲜一分为二,南部割让给日本,北部割让给中国,还要求大明挑选一名公主远嫁日本。日本提出的这些苛刻条件,使得谈判最终破裂。作为回击,大明派出使者,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将日本视为大明的附庸国。
1597年一月,丰臣秀吉深感受到侮辱,再次增兵14万,战舰数百艘,大举入侵朝鲜。此次再侵朝鲜,日本使用反间计,诬陷李舜臣阴谋篡权,致使朝鲜国王李昖将李舜臣下狱,随后将其贬为士兵,只能白衣从军。朝鲜得知日军再次入侵的消息后,立即遣使向明朝求援。
这一次,中朝联军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将日军驱逐至沿海驻防区。然而朝鲜水师在漆川梁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无奈之下,朝鲜只好再次启用李舜臣。李舜臣到任时,他原来苦心经营的水师仅剩下寥寥数艘舰只。1597年8月28日,李舜臣指挥着这支刚刚重建的水师,与日本水师在鸣梁海峡展开决战。
由于此战日本和朝鲜的说法存在争议,我们以朝鲜方面的说法为准,此战最终以朝鲜获胜告终。随着丰臣秀吉的死讯传至朝鲜,日军士气一落千丈,纷纷准备撤退。明军分道进击,在日军将领撤退之时,与朝鲜李舜臣联合出击,在露梁海上截击日本援军,大获全胜。
1599年4月,明军班师回朝。万历皇帝升座午门,接受都督邢玠等献上的61名日本俘虏,并下令将砍下的敌人头颅传送天下。同月,万历皇帝颁布平倭诏,诏告天下。万历朝鲜之役持续了7年之久,最终以中朝两国的胜利、日本的失败而落下帷幕。
这场战争对各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朝因辽东精锐遭受损失,短期内无力进剿后金,只能眼睁睁看着努尔哈赤的势力日益强大,最终对明朝构成了致命威胁;朝鲜则惨遭连年兵祸,遭受重大损失,国势一蹶不振;日本丰臣集团在这场战争中元气大伤,实力遭到削弱,在后来的关原之战中不敌德川家康,最终被其所灭,日本从此进入德川幕府时代。
文本素材来源@奇墨历史(探索放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