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传位于谁,武则天传给了谁皇位?
武则天死后传位给谁了?
武则天历史回顾。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高宗去世后,武则天权势空前强大。武则天与唐高宗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早夭。次子李贤被高宗立为太子,这个儿子才能出众,深得群臣敬服。武则天深感这个儿子是她夺权路上的一大障碍,在680年,武则天派人诬告李贤谋反,废其太子称号,不久又派人把他杀死。
于是高宗就立三儿子李显为太子。唐高宗死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但事实上把持朝政,影响全局。唐中宗打算封自己的皇后的父亲,也就是岳父大人韦玄贞为宰相,遭到裴炎的阻止。裴炎有助武则天临朝之功,深得武则天宠信,所以有恃无恐,敢顶撞皇上。中宗很不爽,说了句气话:就是把天下全部给了韦玄贞也未尝不可。裴炎把这话传到武则天耳里,武则天震怒,废中宗为庐陵王并贬出长安,自己接过李唐王朝,称帝即位,是为武周皇帝,定都洛阳,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了皇帝,当然要考虑皇位的继承之事,也就是立皇储的问题,这是帝国的一件大事,不容闪失。按一般规矩,皇帝首立长子,次立其他儿子,再次立弟,或是立孙,或是立本姓宗室之人。无论如何,不能让皇权旁落到异姓手上,这是最最基本的原则。
如果按照皇权不旁落异姓的原则,武则天应该将帝位传给武氏。因为考虑到了这一层,武则天废三儿子李显后,强迫四儿子李旦跟自己姓武,徙居东宫,立为皇储。可是武则天的娘家人见此不乐意了,武则天当皇帝,这天下就是武氏的天下,怎么能传给李旦呢?李旦再怎么改姓,他还是李治的儿子,还是李家的后人。武则天的两个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更是积极活动,企图让武则天立武氏后人为皇储,以巩固武氏权力。武承嗣授意王庆之等人上表,要求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就问,李旦已经被立为太子,为什么要废掉改立武承嗣?你倒是给个说法啊。王庆之就搬出“自古以来未有立异姓为嗣者”的理由,讲了一番大道理。王庆之的道理委实没有错,现在是武氏天下,岂可以李姓后人为皇储。她武则天虽然强迫李旦改姓武,可一旦李旦摆脱她的控制,肯定会恢复李姓,只认父系血统,周武王朝就得结束,这不能不让武则天担忧。
其实武则天想立武三思为太子,可每一次征求大臣意见,都遭到反对。武则天非常恼火,借故屠杀和罢免一批“拥唐派”,后来再征求意见,群臣就装聋作哑,立武三思为太子的事就搁置下来了,但并未完全消除她要立武氏后人为皇储的心思。真正让武则天放弃立武氏后人为皇储的,恐怕还是狄仁杰那的一番话。698年,武则天询问狄仁杰:我想要改立自己的侄子为太子,你认为怎么样啊?狄仁杰说:陛下与武氏弟兄是姑侄关系,与庐陵王是母子关系,姑侄与母子,你认为哪个更亲呢?当然是儿子更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等陛下千秋万岁之后就能入太庙,与先皇共享世代香火祭祀;而自古以来,哪有皇帝在太庙供奉姑母的呢?
这一席话无异于一盘冷水,浇灭了武则天立武氏后人为皇储的希望。这句话的要害在于,一代女皇武则天并没有活在丈夫李治的阴影下,但她却无可奈何地活在夫权之下。她万上之上,一言九鼎,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但她却无法改变一个现实,那就是整个社会被夫权所掌控。夫权是旧时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丈夫对妻子的统治和支配权力。即女方嫁于男方后,便脱离父家而加入夫家,身份、姓氏均依其夫,其子女姓氏也依夫家,其财产不论婚前或婚后所得,一律归夫所有。妻子再能干,也要生男育女,继血统,承祭祀。夫权的形成源于古代婚姻的流变。人类最早出现过群婚制,“男女杂游,不媒不聘”。之后出现过族内婚和族外婚,再后又出来了对偶婚,其中包括“望门居”和“居妇家制”的婚居方式。
“望门居”是指男女分别在自己的母氏族内生产和消费,男子到异姓女子氏族中过着“夜赴晨归”的同居生活,就有点像现在的“一夜情”那样,那会还没有夫妻稳居的家庭生活。而“居妇家制”则进了一步,丈夫到妻方家生活,有点像现在的“上门女婿”,血统按母氏计算,财产按母系继承,子女姓氏也随母系。
随着金属器的使用,使犁耕农业和畜牧业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男子承担了大量的农业重体力劳动,男子社会地位提升,逐渐掌握剩余产品的支配权。经过漫长的婚姻家庭氏族斗争,人们逐渐由“居妇家制”改为“居夫家制”,女娶男嫁变为男娶女嫁。如《白虎通》中说“嫁者,家也。”“嫁”表示女子到男方以夫家为家。“娶者,取也”,表示男子把女子取到自己的家里来。子女从父不再从母,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按父系继承,姓氏按父系确认,母系社会被打破,父系社会形成,在社会中开始体现出鲜明的夫权支配色彩。回头看武则天,她纵是坐有天下,仍然逃不出夫权。夫权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唐高宗、甚至唐李宗族对武则天并无统治和支配权,但整个社会,李氏夫权仍然对武则天有无形的控制。
换言之,武则天虽贵为皇帝,想要什么有什么,似乎天下没有她摆不平的事,但在世俗的眼里,她仍然是李家的媳妇,这一定位或说归属关系始终未曾改变。当时的很多朝臣,根本不认为自己是武周的臣子,而是李唐的臣子,把武则天的权力归为李唐所有,反对武则天立武三思为太子亦是理所当然。或许正是考虑到哪怕作为一个女皇也无法抗衡的夫权,武则天始终不敢强硬地立武三思为皇储。其实,为了权力连儿子都舍得杀掉的武则天,她要真的处理掉两个儿子,立武三思为皇储并不是做不到。问题是,这样做对武则天有什么好处呢?在夫权根深蒂固的情况下,他立武氏而废李氏,只会让自己处于尴尬境地。就像狄仁杰所说,死后连香火都不配享受,折腾一番又是为了什么呢?或许正是这一点自私的心理占胜了她的偏执行为。
699年,武则天将庐陵王李显召回,重新立为太子。至于为什么立李显而不是立李旦,固然是受“立嫡为长”的影响。而更重要的,是武则天对夫权的尊重,毕竟,李显是唐高宗生前立的太子,李旦则是她武则天废黜李显后立的太子。让李显归位,表明对李唐王朝的延续,对夫权的尊重,这就顺应了世态民心。想必在武则天内心里,她对婚姻与姓氏这种男权力量,是相当的绝望无奈,留个无字碑,任由你们说去吧。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有儿子武元爽、武元庆。武元爽有两个儿子,武承嗣、武承业;武元庆的儿子是武三思。因此,武则天与武承嗣、武三思二人都是姑侄关系;武承嗣、武三思二人是堂兄弟关系。武则天在世期间,武承嗣、武三思二人都想做太子,进而在武则天之后继任大周皇帝。武则天在位期间,武承嗣曾令其党羽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未能成功。后来,大臣李昭德以武承嗣既为亲王,又为宰相,权势太重,建议罢免武承嗣的宰相职务,武承嗣遂被罢为特进。唐中宗李显重新被立为太子后,武承嗣做太子的幻想彻底破灭,忧愤而死。
武则天还是皇后的时候,曾要立武三思为太子,不过被狄仁杰等人所驳。武则天驾崩后,武三思更加专横跋扈,构陷忠良。与韦皇后、上官婉儿潜通,儿子武崇训跟媳妇安乐公主密谋废节愍太子李重俊,让安乐公主当皇太女。李重俊因此起兵,诛杀武三思及儿子武崇训及其党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