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再次上演?俄罗斯人扬言要将俄领土分成41国,外东北还中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俄罗斯可能面临被分裂成41个国家的局面?
届时,外东北将归还中国,库页岛会归还日本?
外媒这些炒作,无异于在本紧张的国际局势面前添了一把火。
可令人讶异的是,此论调的提出者竟然是俄罗斯人!
他们为什么主张分裂自己的国家?
俄罗斯分裂的可能到底有多大?
中国对此又持什么态度?
俄罗斯分裂论
今年(2023年)1月,欧洲议会举行了“后俄罗斯自由国家论坛(FNRF)”会议。
在视频中,他们公然宣称:
“现在是宣布独立权力的时候了,因为我们有权生活在一个自由的世界里,有权使用所有正常国家使用的所有福利。”
而后,他们更是在外网发布了一张将俄罗斯分裂成41国的图片。
事实上,“后俄罗斯自由国家论坛(FNRF)”的成员大多都是流亡国外的俄罗斯各地区、多民族成员。
不难想象,他们大概率会受西方挑唆,追求根本错误的“自由”。
在他们看来,将俄罗斯国土划分成41国,可以给予大众自由。
其次,可以免去俄罗斯过大国土带来的管理困难和资源浪费。
并且,还能降低西方对俄罗斯的敌意,从而实现欧亚大陆的和平与繁荣。
这个“一石三鸟”说法,真是不切实际到叫人笑掉大牙。
常人都知道,这无异于丧权辱国的行为,且只会叫亚欧大陆陷入更大的混乱与冲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把火一旦烧起来,就难免很多心怀鬼胎的国家趁机吹风。
俄罗斯分裂论调一出,美国有杂志便紧跟着发布了一模一样的推算。
紧接着今年(2023年)7月,据环球时报援引日本ZAKZAK网站消息称:
一些日本人认为,俄罗斯将面临战败会被分裂的局面,日本将获得“夺回北方领土(南千岛群岛)乃至整个千岛群岛的历史机会”。
舆论进一步发酵,加剧了众人对俄罗斯未来走向的担忧。
其实,类似言论很早就有了。
苏联解体后,最大继承俄罗斯自然成为西方的眼中钉。
俄罗斯分裂论在2000年左右,更是达到了一个小顶峰。
那时,美国中央情报局发报告说,俄罗斯将在十年后分裂成6至8个国家。
理由是,俄罗斯的人才和科技在衰退,且石油价格在下跌。
俄罗斯很可能经济崩溃引发动荡。
2020年,波兰专家卡兹米尔.弗里茨维奇又发布“2025年俄罗斯解体态势图”。
2022年7月,据俄罗斯《真理报》报道,一个自称“俄罗斯自由人民论坛”的组织,在布拉格举办会议。
该会,由乌克兰前外交部长与波兰前外交部长牵头,甚至还有前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参会。
在此次会议上,他们就提出,“俄罗斯至少应当被拆解为34个国家。”
而今年7月,该组织更是在日本发声后,立马在布拉格召开第二次会议。
其目的还是为了“肢解俄罗斯”。
这种论调,俄方官员听得耳朵都要起茧了,从未将之当成一回事。
这一回也不过是老调重弹罢了。
目的不外乎是,进一步制造恐慌,煽动俄罗斯内部的分裂势力,牵制俄罗斯的力量。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难免还是有人受到该言论的影响,表现出对俄罗斯未来的不乐观。
毕竟,俄罗斯联邦现在还有24个自治共和国、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
在继承苏联大量财富的同时,他们也延续了苏联积重难返的民族问题与较为松散的体制。
俄罗斯的民族危机
强扭的瓜到底甜不甜,各个前苏联国想必最清楚。
俄国的形成与扩张就是一个不断累积矛盾,亲手为自己勒紧脖颈绞绳的过程。
因此,1991年苏联解体,也不足为奇。
俄罗斯现在是世界最大国家,而俄罗斯帝国的巅峰时期,其版图比当时北美大陆还要大。
一个国家就占到了亚欧大陆的一半。
最初的俄罗斯国家只是一个面积丁点儿大,谁都可以来欺负一脚的基辅罗斯大公国。
直到15世纪才开始扩张再扩张,侵略再侵略,疯了一般获取领土。
到16世纪,俄罗斯基本实现统一,领土面积已达到280万平方公里。
只不过,沙俄外扩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歇。
短时间内的巨大成功,让其更加狂热地投身到战争之中。
打开黑海南下之路,抢占芬兰湾、波罗的海沿岸,突破西欧的窗口和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进军中东,入侵中国。
短短三百多年,沙俄的面积就扩大了近十倍,达到两千多万平方公里,占到地球陆地面积总和的七分之一。
只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如何守住这份家业一直是俄国发展路上的疑难问题。
近两百个民族,语言、文化、习俗、宗教各有各的差异。
俄国并没有求同存异,而是采取了强行统一语言、宗教、思想的做法把人们捆绑在一起。
除此之外,沙俄政府还没事儿就去挑拨各个被压迫的民族。
比如煽动鞑靼人中伤亚美尼亚人,策动巴什基尔人攻击塔吉克人等等。
种种举动就是为了让他们互相残杀。
犹太人是这些少数民族中最悲惨的那个,为沙俄的建设做出贡献,得到的却是政府的歧视。
20世纪左右,仅仅在乌克兰就有20多万犹太人被屠杀,上百万人迁移去了别国。
所以,1917年的十月革命,带来的不仅是俄帝国的灭亡,也吹响许多民族胜利的号角。
波兰、立陶宛、乌克兰、芬兰等国纷纷趁机逃离了俄国这个大监狱,虽然大部分后来又被苏联抓了回去。
而苏联延续的依然是沙俄那套“大俄罗斯主义”。
本来列宁提出了民族自决来保障各民族平等,解决沙俄积攒已久的民族矛盾。
但可惜,后面的领导们都没能好好将此政策执行下去。
就拿乌克兰来说。
他们在苏联时期,被强行要求学俄语,改革乌克兰文字,接受移民政策,经历了“大饥荒”“大清洗”,心中对俄罗斯的仇恨与对独立的渴望早已势不可挡。
这还是俄罗斯同根同源的亲兄弟。
其他民族遭受的高压对待,可见一斑。
再者,各民族之间也因历史和利益等原因存在着重大分歧。
整个苏联完全乱成了一锅粥。
历史证明,苏联大部分时间几乎就干了两件事,一个是和美国打冷战,另一个是解决民族矛盾。
但这矛盾非但没解决,还不断激化,在苏联最后几年达到了巅峰。
最典型的就是1986年的阿拉木图事件。
当时的苏联本就走到了民族矛盾压抑的高峰。
哈萨克斯坦此刻站出来,抗议俄罗斯人成为当地领导人。
该事件立马就煽动起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推动了类似事件的上演。
1987年,波罗的海三国也开始反对俄罗斯人的领导。
毕竟,这三国是最后被迫加盟苏联的,一直以来也是最反叛的。
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很快便从波罗的海蔓延开来。
其他地区的民族冲突也频频发生,不仅是少数民族与俄罗斯的矛盾,还有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如外高加索地区的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一直围绕领地归属权争执不休。
格鲁吉亚人与阿布哈兹、南奥塞梯人也是冲突不断。
在苏联解体前,好些个国家就已经成功独立了出去。
苏联解体对许多加盟国来说也基本上是众望所归。
从沙俄就传下来的民族问题,可以说是导致苏联分裂的重要祸根之一。
偏偏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非但不重视还搞政治多元化,完全是为苏联解体添柴加油。
俄罗斯独立之后,依然没有摆脱苏联的民族问题。
这是几个世纪以来的大俄罗斯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等民族政策的沉疴,祛除顽疾非朝夕之功。
可令人担忧的是,外媒竟还将此事联系到中国。
直接绘图表示,要将外东北还给中国?
可谓是居心叵测!
分裂有可能,但概率不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俄罗斯联邦成立依然有一百多个民族,且有二十多个自治共和国。
吸取了解体教训,俄罗斯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如修正相关民族理论,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营造多样文化氛围,对分裂倾向严重的地区采取经济制裁并协调其发展等等。
这些改革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达到了增强各民族国家认同、改善民族关系的目的。
但也同时存在过度分权、地方武装力量大等隐患,车臣就是典型代表。
90年代,车臣与联邦的两次独立战争差点儿就成为导致俄罗斯分裂的导火索。
针对车臣问题,俄联邦经历了放任、收回、强行管制到军事对抗的过程,也算为俄罗斯反民族分裂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俄罗斯来说,虽然的确存在一些分离主义倾向。
但俄罗斯的千年历史与国家凝聚力还是不容忽视的。
除非人们对联邦政府失去信心,导致地方主义情绪抬头。
比如,经济严重衰退、资源分配不公以及战争带来的绝望。
现在的西方,不就正在宣扬俄罗斯大量伤亡,将要战败的局面吗?
他们把俄乌伤亡比例描述成7比1,但大家又不是不清楚乌军反击以来的惨状,西方媒体一张嘴全是糊弄。
除了煽动俄罗斯的民族分裂情绪外,西方的另一目的也是为了挑拨中俄关系。
众所周知,外东北那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沙俄从中国手里强占过去的,
中国从未放弃过收复失地的决心。
如果中国在俄罗斯分裂问题上添一把火,中俄关系大概率会出现危机。
但我国向来对中俄间的领土问题保持着清醒的认识,用不着西方媒体替我们操心。
苏联解体后,中俄就通过谈判解决了边界线问题,理论上已不存在任何领土争端。
当然,我们并不会放弃对失地的追求。
只不过,现阶段中俄的合作肯定是摆在首位的。
从全局出发,中俄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可撼动,也不能撼动。
不管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中俄都注定要携手共进,一起构建欧亚大陆的和平与繁荣。
西方的离间无非是想削弱中俄的联合,实现对中俄的逐个击破。
此设想实在过于简单,就如同俄罗斯分裂成41国一样不靠谱。
对此,忍无可忍的俄罗斯也于今年(2023年)11月底,召开“全世界俄罗斯人民大会”。
在会上,普京严厉警告:
“任何外来干涉、旨在引起民族间或宗教间冲突的挑衅,都是对我国的侵略行为,是企图再次把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作为打击俄罗斯的工具。我们将作出相应回应......我们不允许任何人分割俄罗斯。”
后记
面对西方媒体一厢情愿的臆想,中国与俄罗斯依然要保持警惕。
我们更应以此为鉴,注重自家的民族和睦。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也大幅提升,
但一些群体性事件依然存在,其中就包含了民族不和谐因素以及外部势力的干涉。
民族关系影响到多民族国家的治乱兴衰。
中国对于滥用民族主义的分裂势力必须严厉打击,坚决维护民族团结与政治稳定,让西方的煽抹黑都变成隔靴搔痒。
参考资料
姜冬阳. 苏联解体的民族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