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穿杨是多少米,百步穿杨是什么意思
百步穿杨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周本纪》。当时楚国有一位名叫养由基的神射手,他能在百米外射中杨柳树的叶子,其射箭的本领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不过这个典故所讲之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首先我们要知道“百步”究竟是有多少米,还有养由基是射柳叶,而不是树干,柳叶体积更小,更难瞄准,要做到百发百中不是一点的难。所以对于百步穿杨的真实性一直令人怀疑,古代真有人能做到吗?
论“百步穿杨”真假
在古代,两跨为一步,这样的一步大约要1.5米。“百步”就大约是150米外了,使用古代弓箭准确命中一片杨树叶子,真的可能吗?
二百多年前,有一个皇帝对此也曾经无比好奇,当起了“考据党”,他让自己侍卫中最为善射的人,实地尝试了“百步穿杨”,甚至亲自上场,但最后无一人命中。于是这位皇帝满足地题写了一扇《穿杨说》的屏风,认为这个实验已经证明了“百步穿杨”是射穿树干的意思。这位“好事”的皇帝,就是乾隆皇帝。
《穿杨说》屏风 清乾隆
篇幅有限,这里简单总结一下《穿杨说》屏风上的内容:有一天我(指乾隆)读《战国策》上“百步穿杨”的故事,说用红墨描红一片杨树叶,养由基在百步外准确命中了它。但是我叫人亲自试了试,二十步(30米左右)时,叶子已经基本看不见了,更是无一人命中,何况百步之外百发百中?所以我认为“百步穿杨”指的其实是射穿杨树干的意思。
顾绣围猎图轴 清康熙
乾隆所怀疑的关键点,其实非常合理。但是事实真的是如他考证的吗?
要弄明白这一点,首先要考虑乾隆皇帝所代表的历史射箭水平。咱们都知道,满清八旗军队入关以前,确实是骁勇善战,尤其善骑射。然而入关以后,有了火枪这样便利强大的投射武器,军事大战主要依赖于火器,八旗子弟们的得天下的功夫也就此荒废了。
清朝与战国弓箭对比
到了乾隆时期,清朝的常备军力中,弓箭手只占很少的部分。这样轻视弓箭的历史时期,无法和春秋战国时的射手们相比——乾隆所处时代的“大内射箭高手”,放到战国时期,也许只是一个随处可见的普通弓箭手水平。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忽视的重要一点是——战国时期的箭与清朝的箭设计的区别。
清代的箭多用于骑射,要求箭头小巧轻便,翎羽较短,追求更高的射速,便于骑手快速发矢;而战国时期的箭头,用现在的话来说,都是“穿甲箭头”,翎羽也非常长,这样的箭,都是用于站立的弓箭手,在阵地战中的齐射,重量比较重,射程远,威力大,飞行稳定性强。
而这样长鋌而且沉重的箭头,在清代未见出土。清《皇朝礼器图式》成文的时候,连穿甲的箭头都没有了,只有一些用以对抗轻甲的梅针箭等。
齐梅针箭 清
在这个背景下,乾隆皇帝和他的侍卫们,用自己的时代去揣测春秋时代最强的弓箭手水平,导致了他得出“百步穿杨不可能是穿的树叶”这一结论。如同今天的城市人根据身边的人都不会做农活,就说农村里不可能人人都会种田一样荒谬。但是乾隆皇帝求知的态度还是可取的,只是弄错了方法。
《乾隆皇帝一箭双鹿图》轴 清乾隆
其实以今天来说,“百步穿杨”并非不可能——韩国的弓箭运动还有145米的项目,今人能做到,古人自然也能做到,只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非常的困难,要不然,养由基也不会以“善射”之名垂千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