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故事,中国古代典故之5——楚王问鼎
给孩子讲故事,中国古代典故之5——楚王问鼎
尽管头条不给我展现,让我停更了两天,思来想去,接茬写吧,权当是自己留下来的素材,可以日后给小朋友讲故事。
书接上回,今天我们《人民日报》推荐的40个中国古代典故之五——楚王问鼎。话说在西周时期,鼎的大小、轻重、多少代表了所使用贵族的等级,根据《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楚王问鼎”这个故事就充分暴露了当时楚王觊觎九鼎以图天下之心,后来问鼎成了篡夺的代名词。
“楚王问鼎”,语出《左传·宣公三年》以及《史记·楚世家》,故事的主人公是楚庄王和王孙满。原话是:“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公元前632年,楚庄王仗着自己兵强马壮,向北进兵,于是震惊世人的首次中原霸权争夺战“城濮之战”打响了。楚、晋两国在卫国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方向)屯兵。彼时,晋国的掌舵者是晋文公重耳,在他的带领下晋国已经脱胎换骨,国力渐强,楚军远道而来,晋文公早有应敌之策,他先是兑现了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然后利用山川河流之优势布下天罗地网,同时充分在宋、曹、卫三国之间散布各种言论离间诸国。大战爆发后楚国大将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子玉羞愧难当,自杀谢国。从此,楚国走向下坡路。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登基,他知人善用,仰仗伍举、苏从的计策,大败来犯之敌庸国,楚国得意向西北扩展,又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经济,自此综合国力得以发展。汲取了“城濮之战”的教训后,楚国开始考虑向东发展,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追追打打到洛水边,乃“观兵于周疆”,为了在中原图霸,故意在周都洛阳列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故意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思很明显要带鼎还楚,王孙满给楚王的回答流传至今,他说:“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这一番洋洋洒洒地回答核心是:你楚庄王不配,原因是你德行不够,一时楚王语塞,退出周土。

楚王问鼎后,并没有阻止他称霸中原的决心,楚军继续北上东进,自此晋楚两国开始了连绵十多年的战争,直到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楚国在中原各国之中威望渐高,反观晋国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周边国家的能力。后来楚庄王连续灭掉了萧国、宋国,终于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由此看来,问鼎中原一词也来自楚庄王,其实与楚庄王相关的历史典故还有很多,譬如,”贤妃樊姬”、“一鸣惊人”、“庄王葬马”、“绝缨之宴”等等,有喜欢的朋友可以自行去充充电。(资料自己查的,文章自己码出来的,图片来自网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