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戚继光抗倭发生在哪个朝代(戚继光抗倭是哪个朝代)
一、“倭寇”从何而来
公元13世纪-16世纪时期,在朝鲜半岛、我国沿海、南洋等地区,出现了大批日本海盗,他们组成庞大的集团进行劫掠活动。
1、来自日本本土的倭寇
13世纪时,倭寇才刚刚出现,当时他们仅仅局限于九州一带,大多是民主、庄官,还有一些失业人群,人数并不算多。
明朝年间,日本国内爆发了严重的“政治运动”,在这场政治角逐中,胜利者占据了日本本土大量的土地,失败者只能另谋出路,倭寇的数量不断扩大。
当时,一些豢养诸多武士的小领主,便将目光瞄准到了海外。起初,他们仅仅是在海上行动,对一些海外贸易的商人实施抢劫。
乱世之中,老百姓不仅丧失了农业活动的环境,而且还要承受巨大的赋税徭役。迫于无奈下,这些老百姓也逐渐加入了倭寇的队伍,成为了倭寇的主要兵源之一。
2、一些趋利商人的“伪装”
从时间上来看,倭寇并非起源于明朝,在元末时期就有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部分、来自元末明初的内地人,就伪装成了倭寇。
比如,元朝末年,一些地方割据势力,为了能获得更多的战略物资,他们会与日本本土的倭寇进行联合,然后合作抢劫海上的商船。
总而言之,“倭寇”虽然是对古代日本贼寇的统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造成“倭患”泛滥的不再只是倭寇了,还有一部分明朝的流寇。
二、倭寇泛滥的动力——利益驱动
俗话说得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历史的场合中,倭寇从出现到不断壮大,除了政治因素之外,利益也是他们逐渐壮大的原因之一。
1、倭国政府的背后支持
众所周知,日本土地狭小、多山地、少平原,所以他们的自然资源非常匮乏。战争拼的就是资源消耗,只能通过海上劫掠,来获得维持战争的钱粮与经费。
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执政时期,曾严厉斥责日本的使者,让他们停止对大明沿海百姓的侵犯,否则就会发兵攻打。
因为,元朝时期,忽必烈也曾攻打过日本,不仅没有取得任何的效果,还因为海洋的隔绝而损耗过大、劳民伤财。经过了种种考量,为了杜绝倭患,朱元璋下令“封锁沿海”,与此同时,他还将日本列入了大明朝的“不征之国”的名单。
只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海洋力量再度削弱,倭患又再度兴起,而且愈演愈烈,远超明初时的危害。
2、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发展
十四、五世纪,正是全世界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而在当时明朝的经济发展更是处于全世界领先水平,资本主义萌芽更是欣欣向荣。
与此同时,因为封建王朝时期,明朝统治者一直受“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屡次实行“海禁”的政策,压制了许多商人的发展。
总的来说,无论是日本的本土倭寇,还是来自大明朝的商人,他们加入“劫掠大军”都是因为利益的驱使,这也是所谓的“倭患”壮大的原因之一。
三、倭患的泛滥成灾——没有天敌
嘉靖时期经过不断的矛盾累积,“倭乱”最终大爆发了,嘉靖时期许多明军的基本军制,已经崩坏。
“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四友斋丛说》的记载)这种悬殊的战损比,即使有所夸张,但也依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当时明军战斗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总结其因有四:
1、传统军制的崩溃使得军官演变为欺压军户的军事地主;
2、江南地区对武人和战备的不重视,令普通军士的武器装备和相关待遇很差;
3、由于待遇差,所以导致兵员素质极差;
4、多年的和平生活,也让军人们久疏战阵,没有合适的战术战法。
▲戚继光抗倭纪念馆
在之前的作战当中,甚至出现过这样的场面“我兵攒枪刺之,贼斫一刀,十数枪齐折。”(采九德《 倭变事略 》)
首先,鸳鸯阵和戚家军的基本编制是相互对应的,这就使得同一个建制单位内的士兵可以长期稳定的密切配合。
戚家军这样的武器和兵力配置,每个鸳鸯阵内既有远程投掷武器,也有长距离接战兵刃,而且还有近距离格斗及防御用的盾牌和腰刀。
除了武器搭配均衡以外,鸳鸯阵的变化也很巧妙,两伍及队长合在一起进攻杀敌就是“鸳鸯阵”(横队)。
▲三才阵 旗子代表队长
在由“队”组成的鸳鸯阵之上,还存在由多个鸳鸯阵配合组成的更大规模的阵型,在更大规模的阵型当中,弓弩手、火炮、火枪一应俱全。
▲戚家军的大规模作战阵型
这样灵活多变的阵型,使得整个戚家军的各个作战单位进可攻,退可守,只要队形不乱,那么戚家军就可以充分发挥己方的优势,攻击倭寇的短处。
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他抗倭数年扫平了为祸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戚继光为代表的贤臣名士以廉养德、以节修身,奏响了流传千年的清正之音,激励着神州儿女自强不息、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