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雄鹰高句骊历史介绍 高句骊简介

2023-10-25 19:18 来源:秀流网 点击:

东北雄鹰高句骊历史介绍 高句骊简介

桀骜700年——古代东北地方政权高句骊军事简史

作者:宋毅(恶魔之读书者)

(一)序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

长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的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在公元611年(大业七年)揭开了隋末大动乱的序幕,正处于鼎盛时期的隋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而大变乱中最后的胜利者则在隋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朝代--大唐帝国。今天我们再回顾这段历史,则会发现,虽然隋王朝灭亡的原因纷繁复杂,但最为重要的导火索则在现我国吉林省的
东部、辽宁省东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当时被叫做高句(读gōu )骊的王国身上。

为了高句骊这样一个小国,隋朝隋文帝杨坚开始就曾以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骊。到了隋文帝杨广更是发动了113万余人的庞大兵力进行征讨,失败以后不顾繁重的兵役以及徭役压得人民怨声载道,丝毫不改初衷,一而再再而三的征伐高句骊,虽身死国灭亦在所不惜。
这样的执念甚至延续到了唐朝,经过了唐太宗唐高宗两代人的努力,数次规模浩大的征伐,直至公元668年九月,终于将高句骊并入了中国的版图。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到底高句骊这个国家有何魅力,居然让隋唐两代不惜付出数十万人牺牲的代价也要收为己有?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高句骊的历史中来追寻了。
(二)高句骊与汉朝:朱蒙建国

高句骊这个民族是由居住在我国东北的秽貊族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支系,所以又被古代史家称为貊人。高句骊作为族名在西汉初年便已存在,汉武帝设置四郡之后,在玄菟郡中设立了高句骊县(县治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老城附近),高句骊开始作为一个地名开始被人使
用。高句骊也写做高句骊,隋唐时期多简称之为高骊。

高句骊族在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后,形成了五个部落族群。《三国志》记载:高句骊“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而这五部的高句骊人散居在我国东北和朝鲜西北,形成了一些小的奴隶制国家,如沸流国、黄龙国、荇人国、盖马国等。高句骊国始建于公元前37年(西汉元帝建昭二年)。传说始祖朱蒙(一作邹牟)出自夫余族,为夫余王金蛙与在长白山南所得女子柳花(河神女)所生。长至7岁,自做弓矢,百发百中,得名朱蒙(夫余语,“善射”之意)。金蛙长子带素非常妒忌,要父亲除掉他,金蛙未纳,使之养马。后带素与“诸臣”又欲谋杀之,柳花知后让朱蒙远走,他便与手下乌伊等3人南奔,途中又获3人,同至卒本川(也称沸流水,今浑江支流富尔江),结庐于今辽宁省桓仁县东北30里的五女山上,称纥升骨城,如今我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句骊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便是位于此地。

在朱蒙刚刚建国的时候在卒本川这里有一个夫余移民所形成的部落,朱蒙收服了这些移民而建国,所以高句骊国初建国时的名称还叫做“卒本夫余”,借助着夫余移民的力量,卒本夫余开始对周边部落进行征伐。首先驱逐了北边的肃慎人,又征服了沸流水边的沸流国,又发兵攻下荇人国、北沃沮等,奠定了高句骊国的基础,后改国号为“高句骊”,以高为姓。可以说这个时候的高句骊国是以夫余族为中心力量集合古高句骊族而形成的国家。

作为一个刚刚立国不久的小国,高句骊本身的力量并不强大,它不但要受汉朝的玄菟郡管辖,而且还受到四周诸国的欺压,比如说据《高丽本纪》载,公元前6年,老冤家--继承夫余王位的带素就曾经派遣使者要求高句骊送交质子,这个质子是什么呢?就是古代被派往别国去做抵押的人质,多为王子、世子,故名质子。为此第二代的琉璃王颇为害怕。为了远离高句骊县的控制和夫余国的威胁,琉璃王于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但对距原首都纥升骨城不远的黄龙国尚不敢得罪。据《高丽本纪》载,琉璃王为了不惹怒黄龙国,竟将结怨于黄龙国的太子解明赐死。
高句骊建国称王后,西汉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也承认其高句骊王号,并令玄菟郡管理。在度过了初期谨小慎微地慢慢扩张之后,到了西汉末年,王莽当政,这王莽有个特点,专好给少数民族改名字,要是改得好听倒也罢了,偏偏是越改越不像话,人家“匈奴单于”当得好好的,非得改做“降奴服于”,结果生生地逼反了匈奴人。匈奴一反,王莽自然要发兵征讨,可是他在什么地方征兵不好偏偏在高句骊强行征兵,于是被强征的高句骊人纷纷逃亡塞外为盗寇,还干掉了追击的辽西大尹田谭。这下还了得,王莽立刻派大将严尤来讨伐,严尤诱敌深入,斩了句骊侯驺,大获全胜。在给了高句骊国以重大的打击之后,王莽大悦,于是更是大改特改,将高句骊王连降两级变成高句骊候,将高句骊为“下句骊”,将上殷台改为“下殷台”。
由于王莽实行这样蛮横的民族歧视政策,导致各个少数民族纷纷反叛,王莽粗暴的国内政策此时也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国国内混乱不堪,导致了对东北边疆的控制能力被削弱。而高句骊国并没有放过这个大好机会,在公元12年以后,高句骊“寇汉边地愈甚”,并于公元14年“西伐梁貊,灭其国(实为征服);进兵袭取汉高句骊县。”自此,汉玄菟郡的大部分辖区已为高句骊控制,玄菟郡全部内徙于长城以内的辽东郡境。

到了高句骊第三代王大武神王时,首先于公元4年击败了夫余国。夫余国的王弟逃到鸭绿谷(今鸭绿江上游地区)杀海头王而自立国于曷思水,是为曷思王。夫余王从弟则率万余人投奔高句骊,高句骊封之为王并将其安置于掾那部。又于公元26年冬十月“王亲征盖马国……以其地为郡县”,于同年12月句茶国王又“举国来降”,高句骊“由是拓地浸广”。自琉璃王迁都国内城开始,高句骊利用国内地区土地肥美、物产丰富、山水深险、易守难攻的绝好条件,不断向周边发展割据势力。

然而毕竟汉朝的混乱是暂时的,很快汉王朝在天才皇帝刘秀的领导之下重新建立了起来,东汉王朝自然不能听任高句骊继续发展,在刘秀还未能统一全国的时候,汉朝就在建武四年(公元28年)的秋天,辽东太守率兵攻伐高句骊,高句骊的大武神王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严阵以待。汉军久攻不下,便采用围困的战术,把高句骊王城围了个水泄不通,这样,两军对垒,足足僵持三个多月。虽然大武神王搞了坚壁清野,但是城里面却没存多少粮食,三个月之后就开始撑不住了,可汉军的兵马却没有丝毫撤退的迹象。无法可想之下只得想出了一个鲤鱼计,派了使者拿了数十条鲤鱼及两桶美酒向汉朝谢罪,谢罪书是这样写的:“寡人愚昧,获罪于上国,致令将军帅百力之军暴露敝境。无以将厚意,辄用薄物,致供于左右。”这样才让汉军退兵,免遭灭国的命运。在此之后高句骊时叛时降,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大武神王又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骊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今清川江)以南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属高句骊统领。
至此高句骊知道与强大的汉朝为敌实在是太不明智,于是转而进行休养生息并且向周边的国家发展,这样就与东汉维持了60余年的和平。就这样到了第六代王太祖王高宫时期,这时高句骊的国力已经大大增强,于是在一世纪的下半期一直频频出击,将周边小国陆续纳入其麾下,并开始将触角伸入朝鲜半岛。

公元68年,“曷思王孙都头以国来降”;公元72年“遣贯那部沛者达贾伐藻那,虏其王”;公元74年“王遣桓那部沛者薛儒伐朱那,虏其王子乙音为古邹加(官职名)”。待周围统一,内部的王权经整合而大大增强后,于二世纪时重新骚扰东汉边境。至公元146年太祖王传为于弟次大王时(太祖王在位91年传位于弟,又活了近二十年才死,寿命之长真是罕见!),高句骊与东汉发生了以下的几次较大的冲突:

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春,高句骊人寇略辽东六县,被太守耿夔击破,斩其渠帅;
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高句骊与秽貊联合寇汉玄菟郡,攻华丽城;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春,汉幽州刺史冯焕等击高句骊,捕斩了秽貊渠帅,获兵马财物。
但是后来被高句骊用诈降计打败,死伤二千余人;同年夏,太祖王合鲜卑共八千人侵辽东,太守蔡讽以下百余人战死;同年秋,太祖王合马韩、秽貊共万余攻玄菟郡,汉军得到两万夫余军的援助,击退之。

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袭扰汉乐浪郡,杀带方县令,掠太守妻子。

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玄菟太守耿临讨伐高句骊,斩首数百级,高句骊王伯固降服,乞求归顺玄菟郡。

太祖王之后,次大王、新大王、故国川王三代,对东汉采取了顺服的态度,除偶尔小冲突外,基本上罢兵休战,达半个多世纪。

由此可见,高句骊是由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一个地方政权,除了统治区域里面汉人的比例不少之外,统治者以及主体民族跟汉人或者说是华夏族关系并不大,并且其疆域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包括了古朝鲜的地域,因此在中国的古史书里面高句骊和朝鲜并不是一个概念,经常有并列称呼的时候,比如说《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就有这样的描述,“高句骊,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濊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
(三)高句骊与公孙家、魏国:毋丘俭东征

东汉末年,国内诸侯并起,虽然中央政府对国家已经丧失了控制能力,但是各大诸侯势力却是很强大的,当时辽东太守公孙度在辽东苦心经营,就曾经讨伐高句骊以立威,公孙家实力超群,雄张海东,威震塞外各族。在实力雄厚的辽东郡的威逼之下,高句骊由攻势转为了守势,与辽东郡结好,并且还帮助公孙度讨伐山贼,应该说此时高句骊和辽东郡的关系还是很友好的。
高句骊王伯固有两个儿子,长子拔奇,小子伊夷模,伯固死后由于拔奇不肖,国人便共立伊夷模为王。而这个伊夷模继位之后便一反以前的政策,又开始进攻辽东郡。这时候公孙家可不会跟他客气,公孙康率兵出击,“破其国,焚烧邑落”,长子拔奇由于不满为兄而不得立,与渭奴加各将下户三万余口向公孙康投降。伊夷模被迫迁都山城丸都(今吉林集安以西之山城子),高句骊又一次险些亡国。

当然公孙家再强也斗不过魏国,在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后,没有了蜀汉的牵制,魏国就由司马懿领军,很轻松地收拾了公孙家,但是在讨伐公孙家的时候,司马懿要求高句骊及鲜卑慕容氏助讨公孙渊,遂使二族坐大,从这点说司马懿的战略实在是失策的很。公孙氏败亡后,辽东诸郡尽入魏手。当然此时魏国的统一战争尚未完成,还在与吴蜀两国争斗不已,内部更有司马氏与曹氏的勾心斗角。高句骊对这些都看在眼里,于是又干起了老行当,从公元242年便又开始频频入寇,号称是袭破辽东,西安平。这时候有个名为得来的大臣绝食死谏,劝国王不要惹恼大魏,招来亡国之运,可是东川王哪里听得进去?于是这个大臣叹息道:“立见此地,将生蓬蒿。”于是绝食而死。这个插曲颇有点伍子胥挖眼的味道,后来的事实果然如这个大臣所说,不得不叹息冥冥中自有天意。不过就是这么样子的一个东川王居然在高句骊被人称为宽仁之主,本人也不知道这个宽仁当时是如何定义的?

果然,不久吴蜀方面战事稍息,魏国马上就派毋丘俭东征,以报高句骊侵地之仇。关于这场战役,高句骊和中国方面的史书记载在过程上颇有不同,因此显得颇为有趣。高句骊方面是这样写的,公元246年秋,毋丘俭带领魏军步骑万人,东出玄菟郡,向高句骊进发。高句骊东川王亲自率领步骑二万余人与毋丘俭大战于沸流水,这一战打得血肉横飞,高句骊以两倍的优势兵力大败毋丘俭,居然斩首三千余级。魏军败退到梁貊之谷(今桓仁县一侧的富尔江口)江口村,两军继续大战,高句骊再次大败魏军,又斩获三千余人。好么,你看这两场仗打下来毋丘俭的万余人就只剩下四千了。此时东川王很是得意,跟手下将领说道:“魏之大兵,反菡如我之小兵。毋丘俭者魏之名将,今日命在我掌握之中乎。”

这话一出口,报应就来了,毋丘俭此时已经被逼到绝处,退无可退,只得拼死一搏,魏军结成方阵,与高句骊军死战。俗话说得好,“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这人人拼命,神鬼难当,高句骊军大溃,一下子被斩杀了一万八千余人,东川王只能跟着剩下的一千骑兵逃窜。毋丘俭乘胜围攻高句骊首都丸都城,这丸都城是个山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攻城之时居然要“束马悬车”,这种登城难度完全能与邓艾攻蜀相提并论了,可见山势的崎岖难行。到了冬天十月份,终于攻破了丸都山城。为了报复历年来高句骊对辽东的烧杀抢掠,魏军对丸都山城进行了屠城,惟独对当初劝说国王不要侵犯魏国的高句骊大臣得来一家网开一面,“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这得来的预言此时终于应验了。

不久,毋丘俭再征高句骊,东川王这时候只剩逃命的份了,毋丘俭派玄菟太守王颀紧追东川王,东川王一路狂奔至竹岭(今韩国荣州市小白山脉的竹岭),军士分散殆尽,惟有大臣名为密友的在身边,这个人倒是个忠臣,他主动要求垫后,募集死士,返身与追兵力战,东川王才能与妻子逃脱。即便密友豁出命来,也没能阻挡魏军的追击多少时候,依旧紧追不舍,这个时候又有个大臣叫纽由的献计,效法专诸刺王僚,假装犒赏魏军,献上降书,与追来的魏将同归于尽,因此击败追兵。

当然这上面都是高句骊方面的一面之辞,我们详加分析就可以发现,这里面实在有很多不尽不实的描写,就比如说高句骊军一开始打得两场大胜仗吧。毋丘俭一开始就被干掉了六千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的确很多,后来翻盘的描写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只有四千人的魏军居然能够攻下山高水险的丸都城的说法,本人却抱有很大的疑问,更不用说高句骊还是有名的守城专家,实在是不可信。

中国方面的史书就很简单,高句骊军就是一路败退,这样才让魏军把都城给攻了下来。另外就是高句骊史书最后的刺杀魏将,击败追兵,这就更不可信,要知道领导魏军的是王颀,可是王颀明显就没有死,并且追击过沃沮有千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而还,何来的刺杀魏将导致魏军群龙无首而导致失败呢?通过史书的去伪存真,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

毋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军的两次征讨,每次均俘获高句骊人口数千,都将他们迁入内地,充实了辽东郡,并且由于此次的胜利实在辉煌,以功封侯者达百人之多。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骊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秽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骊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以后40余年,高句骊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四)高句骊与慕容家:天下英雄谁敌手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中国大地进入了一个血腥的黑暗时期。虽然五胡内并无高句骊族,但是纵观此段时期的历史以及后来的结果,高句骊族与乱华的五胡并无根本不同,后来同样被融合同化,成为了今天汉族的一员。在这段时期,高句骊便又开始了蠢蠢欲动,但是在他们的面前出现了一个新的对手,那便是强大的鲜卑慕容氏。相信读过金庸先生的小说的读者都知道《天龙八部》中一心想要复兴大燕国的慕容博、慕容复父子,他们就是源自这个鲜卑慕容氏。这慕容氏从奠基人慕容开始就一代代的涌现了大批的人才,慕容、慕容恪、慕容翰、慕容垂等人无不是雄才大略,英雄盖世之辈。在慕容氏强盛之时,高句骊正是烽上王当政,两家立刻就打起了擂台。慕容的祖父木延就曾经追随毋丘俭东征高句骊,立下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为左贤王,可以说两家也是老对手了。

在慕容时期慕容氏虽然已经渐渐汉化但还是算域外民族,和高句骊也算是强盗对强盗,土匪遇土匪,高句骊喜欢劫掠辽东边境,慕容也喜欢扫荡高句骊。在公元293年八月,慕容就率军打了进来,烽上王狼狈奔逃,慕容军穷追不舍,最后烽上王被手下率五百骑死战给救了。过了三年,也就是公元296年,慕容又打了进来。不得不说慕容家有个很变态的癖好,喜欢挖人家父辈的陵墓,这次进攻,慕容把烽上王的老爹西川王的陵墓给挖了,即便是这样高句骊方面也是无可奈何。

到了第二代慕容就更不得了了,兄弟儿子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咸康五年(前燕六年,339年),慕容率兵击高句骊,打到新城之后,高句骊故国原王高钊乞盟,看到高句骊还算服贴,就撤了军。过了几年之后,慕容家族的重心转为扩展势力争霸中原,但是高句骊这个心腹大患就在旁边,要是在自己倾巢而出的时候高句骊在后面捅一下黑刀子,抄掉自己的老巢,那可就欲哭无泪了。于是在慕容翰的建议之下,慕容于咸康八年(前燕九年,342年)十一月,亲领五万五千战士进攻高句骊,准备先发制人以除后患。

通向高句骊有南、北两道,南路险狭,北路平阔。于是建威将军慕容翰建议佯攻北路,以精锐出南道行险直捣丸都。慕容也是个胆大包天的主,因为在军力上并不占太大的优势,这个行险的方案就此确定。于是慕容亲率四万劲兵,突袭南道。而派而长史王寓等率兵一万五千作为偏师从北道进攻。高句骊果然按照常理布置军力,派王弟武帅精兵五万把守北道的关马山城,自己率部分老弱守南道。

作为慕容氏南道突袭部队前锋的除了慕容的庶兄、当时声名赫赫的猛将慕容翰之外,另外还有一个大人物慕容霸。慕容霸这个名字已经是霸气四溢,可是这个人后来还有个更加威震天下的名字——“慕容垂”。慕容垂在和其兄弟慕容恪击宇文别部之时,年仅十三岁,就勇冠三军,开始崭露头角,此时作为先锋,更是锐不可当。狭路相逢勇者胜,高句骊的嬴弱之军如何抵挡得住慕容家的虎狼精兵?更何况还有当世的几个猛将领军。高句骊军拼死抵抗依旧不敌,其大将被斩杀。慕容军乘胜杀入丸都城,故国原王单骑只身逃走。

此时慕容家的变态习惯再次发作,又把故国原王的老爹美川王的墓给掘了,将高句骊历代积累下来的金银全部搜刮一空,虏走了高句骊百姓五万多口,另外加上故国原王的生母周氏以及一众妃嫔,还有他老爹美川王的尸首,最后一把火烧了高句骊皇宫,并将丸都城再次变成白地。在东晋咸康八年,即高句骊第16代故国原王十二年的春天,高句骊重修由于毋丘俭东征而被摧毁的丸都城,并于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丸都城。谁曾想,故国原王搬进丸都山城总共不到4个月,丸都山城就再次毁于战火,让人不由叹息不已。
又一次遭受近乎灭国打击的高句骊,不敢再与慕容家抬杠,而是收集了各种珍宝和虎皮、人参、鹿茸等特产,在第二年派王弟到燕国称臣纳贡。慕容只把美川王的尸体还给了高句骊,依旧扣留故国原王的老母不还,这也算是极为稀奇的事件吧。此时高句骊元气大伤,再没有反抗的能力,简直是任慕容家搓扁揉圆,慕容家也不客气,在咸康九年(前燕十二年,345年)十月,慕容又派了他另外一个名震天下的儿子慕容恪进攻高句骊,轻松攻取了南苏城(今五龙山城南距苏子河8公里)。

又过了十年,慕容看到高句骊还算俯首听命,又接到送来的大量贡品,加上高句骊再三的恳求,才把国王的母亲送回了高句骊,并封故国原王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高句骊王”。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慕容家族虽然几乎个个是英雄,人人是好汉,但是坏就坏在家族内英雄豪杰太多,谁都不服谁,内讧太多,整个家族的实力就在无止境的内耗中消耗殆尽。而休养生息谋求发展的高句骊此时则迎来了机会。高句骊乘着慕容家的燕国实力减弱的机会,出兵攻占辽东,在与燕国的几度拉锯之下,终于在高句骊的广开土王的时代成功地攻占了整个辽东,后又经过长寿王的努力经营,巩固之下高句骊终于成为了当时中国东北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人口增加到九万户。

在高句骊割据了我国辽东以及今朝鲜半岛北部的时候,朝鲜半岛的南部正在百济和新罗这两个国家的统治之下。在朝鲜半岛的南部,有着马韩、辰韩和弁韩这三个民族,简称三韩,史载马韩有五十四国总十余万户。辰韩、弁韩各有二十国。共七十八国。共计为二十万户,约近百万人。他们是现在朝鲜族的直系祖先,也是如今韩国国名得来的原因。

公元前57年(西汉宣帝五凤元年),辰韩十二国中的新罗由始祖朴赫居世建国,定都金城(今韩国庆州),新罗国的主体民族是由辰韩所构成,新罗建国初期,王位是由6个部落中有势力的朴氏、昔氏、金氏三家贵族交替接位的。公元356年,来自姓金的奈勿王接位后,王位变成了金氏的世袭制。新罗建国之后是十分弱小的,曾经屡遭倭寇的侵扰,最后不得不向高句骊借兵来驱除倭寇。

公元前18年(西汉成帝鸿嘉三年)高句骊王邹牟之子温祚惧不为高句骊琉璃王所容,南走慰礼城(在今汉水之北)建国,姓扶余氏,称百济国。王族虽然是高句骊族,但是主体民族是三韩之一的马韩。

在高句骊的势力侵入朝鲜半岛之后,三国争斗的形势便开始形成,长寿王时代由于北魏横扫各方势力,中国北方即将统一,高句骊在向中原内地扩张的可能性已经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果断地将战略目标转向朝鲜半岛。为了躲避北魏的威胁和南进的需要,高句骊再次迁都,都城由丸都城迁至平壤城,此时三国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

高句骊的都城共有五处,三处在今中国境内,两处在今朝鲜境内。

1.纥升骨城

朱蒙自夫余避祸南逃,于公元前37年在卒本川建国称王。公元前34年,筑纥升骨城,作为王都。此为高句骊的第一个都城。纥升骨城,学术界大都认为系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的五女山城。高句骊在此定都历时40年。

2.国内城

邹牟死后,其子琉璃明王即位,公元3年(汉平帝元始三年),因迫于北部夫余强大的军事压力和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需要,琉璃明王放弃故都和纥骨城,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古城),并筑起防守坚固的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城)作为卫城。定都于此历时425年。

3.丸都城

公元209年(汉献帝建安十四年),高句骊山上王时,又移都丸都城(也称尉那岩城)。丸都城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城北25里的山城子。每当遇到战争时,高句骊王常从国内城移至丸都城固守,或国内城遭到破坏后,也留在丸都城暂住。

4.平壤城

公元427年(北魏始光四年),高句骊长寿王时,为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高句骊都城再迁至平壤城(即今朝鲜平壤市东北六七公里处的大圣山城和安鹤宫城)。定都于此历时156年。

5.长安城

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高句骊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骊灭亡。历时83年。

高句骊由于国土广阔,实力雄厚,于是恃强凌弱,于公元391年,攻占百济临津江流域。又在公元475年,攻陷百济王都汉山城,百济被迫迁都熊津(今韩国公州,也是如今韩国研究迁都的最佳候选城市)。面对这样的形势新罗百济只得结成联盟,方能与高句骊对抗。

(六)高句骊与隋唐:江山一统

南北朝时期高句骊对中原诸朝采取纳贡的策略。从五世纪初到六世纪末,将近两个世纪,高句骊与中原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事。朝贡的次数大大增加,从东汉到十六国近四百年,史书记载的高句骊入贡只有12次;而整个南北朝不到二百年,记载的入贡次数却高达109次,高句骊诸王接受南、北朝册封的记载不绝于史。如公元439年,高句骊一次赠送南朝宋文帝战马八百匹,同时赠送北魏黄金二百两、白银四百两。同样中国各政权也回赠价值相当的礼物。当时中原纷乱,不少中国人流亡到高句骊,北齐时一次就遣返了五千户。高句骊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像形夺使用汉字记事,现已发现的好太王碑、中原郡碑、冉牟墓志及大量铭文砖和铭文瓦上面的汉字佐证了这一点。高句骊自建国以来就逐步地接受了中国儒家思想,在国都平壤设太学,读中国四书五经,行政机构与官制也模仿中原的制度。佛教自中国传入后,佛学与佛教艺术也影响了其社会生活。高句骊在吸取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后,又把它传输到百济、新罗和日本。

隋朝于589年灭陈之后,疯狂的乱世终于过去,中原大地终于再度统一,面对占据着辽东的这最后的一块割据政权,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隋帝国自然要将统一进行到底。高句骊也知道即将面临的是什么,于是积极地整军精武,备战积粮,所谓“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这么明显的对抗态度引起隋文帝极大不满,于是在给高句骊的诏书中很不客气地威胁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灭陈的次年,高句骊的婴阳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高丽王。
公元598年,高句骊王居然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这不是明摆着给隋朝动武的借口么?隋文帝立刻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并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但已无力投入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
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罢兵。而后隋炀帝三征高丽而不得,丧师百万于辽东,最终身死国灭。这也就是本文起始问题的答案。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承隋志,唐太宗发兵北伐,虽野战得胜,但屯兵于坚城之下,无奈只能撤退回国。

公元666年,泉盖苏文死后,诸子争权内讧。此时新罗得到唐朝支持,首先联兵灭亡了百济。公元663年,在灭亡百济的过程中中日之间发生了第一次大战,唐军与日军在白村江口进行决战,唐军的辉煌胜利让日本数百年都不敢再抱有对朝鲜半岛的野心。667年1月,新罗联合唐军乘机进攻,次年攻陷平壤,高句骊灭亡,在历史上存在了705年之久。唐军撤离后,大同江以南的高句骊旧地并入新罗,朝鲜半岛上第一次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新罗民族。

高句骊亡国后,其民族的流向主要有四个方面:

1、迁入中原,融入汉族

《新唐书·高句骊传》“有诏班师,拔辽、盖二州之人以归。唐太宗迁六万户、三十万人入中原(不全为高句骊人)。”

唐灭高丽后,《新唐书·高丽传》载:“总章二年,徒高丽三万于江淮、山南”“仪凤二年,授藏辽东都督、封朝鲜郡王,还辽东以安余民,先编侨内州者皆原遣,迁安东都护府于新城,藏与靺鞨谋反,未及发,召还放巩州、斯其人于河亩、陇右,弱篓者留安东。”等等:这些迁居中原的,总数约占高丽族总数的四分之一,后均融入汉族之中。今天汉族的高、李、王、泉(全)等姓中还可找到高句骊人的后裔。

在河南府洛阳县有泉毖木墓地、高慈墓地均可证明其融入了汉族。

2、入突厥,后迁于辽西,融入汉族

《旧唐书·高丽传》载“自是高丽旧户在安东者渐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

《册府元龟》卷964载:“唐玄宗开元三年高丽、吐浑等诸善降附天亡骄子,胡运其终、国有忠臣,汉封斯在。高丽王莫离支高文简、都督跃跌思太、叶浑大刺史慕容道奴——”。辽海贵族文简封辽西郡王,食邑三千户,行左卫大将军外置同员,赐室一区,马四匹,物六百段。

《册府元龟》卷974载:“开元七年正月乙未、封辽西郡王高文简妻阿史那氏为辽西郡夫人,文简东蓄酋长,率众归我、故有是宠。”此高丽何来,未明确记载,但新降于唐,从其妻及同降者为突厥的都督等看,此应为原入突厥的高句骊人、现又降于唐,置于辽西,后入汉族。鞍山高力房子的高氏族谱可证此部分人融入了汉族。

3、入靺鞨,进入渤海,辽灭渤海后。迁至东蒙、辽宁、山东一带,融入汉族

《新唐书·渤海传》载“万岁通天.契月尽忠杀营州都督赵蝴反,有舍利乞乞促象者,与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丽余种东走,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因…柞荣因高丽。靺鞨兵拒楷固。”

《旧唐书·渤海传》:“高丽余烬稍稍归之”。

从上三个流向可知,高句骊在亡国之后,其族人在不同时期直接、间接融入汉族的,占其总人口的绝大多数。高句骊民族消亡不再存在的时间约在辽金时期,成为了如今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至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汉人有八种,将高丽、渤海、契丹、女真等均列其中,表示他们已融合为一个民族只是暂存其族源的回忆而已。

4。入新罗,进入今天的朝鲜族

《通典》186载:“其后、余众不能自保,散投新罗,靺鞨。”无明确人数。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六》载:“高句骊贵臣渊净土(盖苏文弟)以城十二、户736、口3543来投。”《三国史记·高句骊本纪十》载:“总章二年己巳二月、王之庶子安胜率四千余户投新罗、”两者相加户不足五千,口不过三万。

《三国史记》卷八载:“圣德王三十四年赐钡江以南地。”自此新罗占有高丽大同江以南地.这里的剩余无几的高丽人应进入新罗.但人数不多。

由上可知,高句骊人入新罗甚少,仅占高句骊族人数极少部分。根据今天韩国的姓氏中很少高句骊姓氏,可看出融入者甚少。

高句骊作为我国古代多民族融合历史长河中的一支涓涓细流,当它延绵7个世纪后终于融入巨流,浑然间其历史也被淹没于浩瀚的史籍中,就此蒙上了厚重神秘的迷雾。直到近代,才被考古发现所逐步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中国吉林集安高句骊王城、陵墓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高句骊历史必将拨开疑云,理清真相。

相关标签:

​南北朝时期柔然汗国历史介绍 柔然汗国是怎么灭亡的
2023-10-25 19:15:45

​南北朝时期柔然汗国历史介绍 柔然汗国是怎么灭亡的

南北朝时期柔然汗国历史介绍 柔然汗国是怎么灭亡的 “柔然”一词,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或认为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

​1930年9月23日:北平国民政府迁都太原
2023-10-25 00:10:52

​1930年9月23日:北平国民政府迁都太原

1930年9月23日:北平国民政府迁都太原 1930年9月23日(农历1930年8月2日),北平国民政府迁都太原。 1930年9月23日,北平国民政府迁都太原。 第四个国民政府——北平国民政府。 从1928年国民...

​隋朝什么时候建立的
2023-10-25 00:08:37

​隋朝什么时候建立的

隋朝什么时候建立的 公元581年建立隋朝。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公元577年攻破北齐,统一北方后,南北对峙的天平已明显向北倾斜,可惜他却英年早逝于578年去世,年仅36岁。 继位的北周宣...

​李世民最爱的6个女人
2023-10-25 00:06:22

​李世民最爱的6个女人

李世民最爱的6个女人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总共当了二十三年的皇帝。不过在李世民二十三年的执政生涯中,他只有一位皇后,那就是文德皇后。文德皇后死后,...

​女娲和伏羲有孩子吗
2023-10-25 00:04:07

​女娲和伏羲有孩子吗

女娲和伏羲有孩子吗 伏羲是中华历史上一位很伟大的上古帝王。他娶了自己的妹妹,大名鼎鼎的女娲娘娘,两个人生育了人类。他还统一了整个华夏民族,教会了人们很多东西,还曾经...

​南京战役死亡人数
2023-10-25 00:01:52

​南京战役死亡人数

南京战役死亡人数 南京保卫战,是抗日战争中十分有名的战役。在规模方面,人数没有淞沪战役多;在持续时间方面,也没有衡阳战役多。可是在血腥程度说,可以说是在整个第二次世...

​1927年9月29日:“三湾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023-10-24 23:59:37

​1927年9月29日:“三湾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7年9月29日:“三湾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7年9月29日(农历1927年9月4日),“三湾改编”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湾改编是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在江西省永...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猛将
2023-10-24 23:57:22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猛将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猛将 1、项羽 项羽是中外历史上大家公认的第一猛将,在所有中外正史书籍中,项羽是单场杀敌最多的将领,而关于其最高杀敌记录是数十百人。 2、霍去病 霍去病一...

​岳飞死后被埋在哪里
2023-10-24 23:55:07

​岳飞死后被埋在哪里

岳飞死后被埋在哪里 1142年(绍兴十二年)岳飞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秘密杀害在大理寺的牢狱之中。也是在这个寒寂的夜晚,小狱卒隗顺做了一个勇敢且疯狂的决定:他用布匹把岳飞...

​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和曹皇后
2023-10-24 23:52:52

​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和曹皇后

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和曹皇后 宋仁宗与曹皇后其实就是老太后强行撮合的,因此一开始的时候两人其实并没有什么感情,当然后来是有所改观的。而张氏与宋仁宗就相当于是两个人谈恋...

​宋明帝的历史评价怎么样
2023-10-24 23:50:37

​宋明帝的历史评价怎么样

宋明帝的历史评价怎么样 刘彧(439-472年),字休炳,小字荣期,彭城绥舆里(今江苏徐州市)。南朝宋第七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一子。 刘彧初封淮阳王,改封湘东王。前废帝时...

​中原男子和匈奴女人为什么不通婚
2023-10-24 16:21:48

​中原男子和匈奴女人为什么不通婚

中原男子和匈奴女人为什么不通婚 匈奴被称为“蛮夷部落”,因为风俗文化不同,中原人都不愿与匈奴有过多的交流,更不会娶匈奴女子做妻子!在汉族,人们注重伦理纲常,也很注重...

​满族姓氏尊贵排名
2023-10-24 16:19:34

​满族姓氏尊贵排名

满族姓氏尊贵排名 满族姓氏尊贵排名的是:仝(佟佳氏),关(瓜尔佳氏),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赫(赫百舍里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郎(钮祜禄氏)。这...

​历史上的巾帼英雄故事
2023-10-24 16:17:18

​历史上的巾帼英雄故事

历史上的巾帼英雄故事 一、妇好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2023-10-24 16:15:04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变法者李悝,在魏文侯时期变法,也就是三家分晋不久的事情,变法很成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但是后来魏国攻赵、攻韩,齐国两度插...

​民国是哪一年开始哪一年结束的
2023-10-24 16:12:48

​民国是哪一年开始哪一年结束的

民国是哪一年开始哪一年结束的 中华民国始于1912年,结束于1949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

​甲午战争是谁领导的
2023-10-24 16:10:34

​甲午战争是谁领导的

甲午战争是谁领导的 中日甲午战争是十九世纪末期中国为抵抗日本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因为战争爆发在1894年,正值中国干支纪年中的甲午年,所以在西方国家被称作“第一次中...

​五四运动是哪一年
2023-10-24 16:08:18

​五四运动是哪一年

五四运动是哪一年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

​盘庚迁都的故事
2023-10-24 16:06:03

​盘庚迁都的故事

盘庚迁都的故事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2023-10-24 16:03:49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5年10月1日(农历1955年8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5年10月1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日。1995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赛福鼎·艾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