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诸侯国之中山国历史介绍 中山国简介
中山国,是春秋晚期北方少数民族狄族的分支白狄所建。
狄族,是北方以游牧为业的少数民族,主要活动在今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之间。狄族的种姓繁多,如白狄、赤狄、长狄等。
春秋时期,狄族活动最盛,曾灭邢国(今河北邢台)、卫国(今河南淇县)、温国(今河南济源)等诸侯国,并曾西侵周王朝、郑国,东侵齐国、鲁国,为当时华夏地区的劲敌。
白狄,厘姓。原居住在陕西省延安一带,后东迁到河北境内。
白狄曾建有肥国(今河北藁城),周景王姬贵十五年(公元前530年)被晋昭公姬夷所灭;鼓国(今河北晋县),周悼王姬猛元年(公元前520年)被晋顷公姬棄疾所灭;鲜虞国(今河北唐县),周敬王姬丐十年(公元前510年)被楚昭王熊壬(熊轸)所灭,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鲜虞国又复国,改名为中山国,建都于顾邑(今河北定州)。
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以后,中山国屡遭晋国攻打,以至最终亡国。
周威烈王姬午十二年(公元前414年),中山文公在顾地(今河北正定东北三十公里的新城铺镇)又重建中山国。周威烈王二十年(中山武公九年,公元前406年)又被魏文侯魏斯所灭,并派公子魏击驻守中山。
周安王姬骄二十四年(公元前378年),中山恒公又复国,迁都灵寿(今河北平山),由此中山国开始强大。
中山国盛时,疆域有北自河北安新县经徐水向西到燕长城,南到今河北赞皇、高邑一带,西到太行山麓,东到河北衡水,成为战国时的强国之一。
周显王姬扁四十六年(中山王厘鬻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中山国和魏、赵、韩、燕诸国同时称王。
此后,中山遭到赵国接连不断地攻击,终于在周郝王姬延十九年(中山国君厘尚三年,公元前296年)被赵惠文王赵何所灭亡,中山国君厘尚被送回老家肤施(今陕西榆林市东南无定河北岸)终老。
中山国自中山武公在公元前414年复国,至公元前296年被赵国灭亡,历六王,共一百一十八年。
中山国王陵
中山国二次建都于顾,前后共历一百零三年,其王陵墓地尚未被发现。
战国中期的中山国王陵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平山县三汲乡。此处共有编为一~六号的六座大墓,分处于两个陵区之间。一处在中山灵寿故城以西两公里的西灵山南坡高地上,一、二号墓东西并列;另一处在灵寿故城内西北部,三~六号墓东西向错列。
1974~1978年发掘了一和六号墓。经考证,一号墓为中山王堞的墓,此墓封土高十五米,底边东西宽九十二米,南北长一百十米,自下而上呈三级台阶状。上面有台榭式建筑遗址。规模巨大,墓室平面近方形,每边长二十九米,南北两边各有一百十米的墓道,墓室内分椁室和三个库。
一号墓出土文物极为丰富,是故城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两个墓早年均以多次被盗,一号墓椁室仅出土一件中山王陵“兆域图”铜板,这是一份王陵建筑的设计图,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发现,说明战国时期已有专司王陵建设的部门和官员,对研究中国建筑史具有重要价值。外藏库出土铜列鼎九件,还有四盍及扁钟、石便磬等随葬礼器,具有可与天子相比的王者规格,出土的“山”字形铜制大型礼器五件,最高者达一米四三,可列于帐前和帐周围,十分雄伟,象征王者权威,为中山国所特有,也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发现。墓内还出土了国王使用的错金银四龙四风铜方案、十五连盏组装灯、虎唑鹿、犀牛、牛、三件错金银屏风座、简易活动帐架、中山古酒和中山侯铜钺等罕见文物。
中山陵出土的许多铜器上都刻或铸有铭文,特别是铁足大鼎夔龙饰方壶和一园壶均有长篇铭文,共一千零九十九字,确却地说明了墓主是中山王堞,制器时间约为周显王四十五~四十八年(公元前324~前321年),埋葬的时间约在周郝王姬延五年(公元前310年)。
这些文物的出土、铜器铭文和及其表现的陵寝制度,反映出中山国与当时的中原文化特别是同魏国文化的密切关系,某些文物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一号墓周围还有六个陪葬坑、两个车马坑、一个杂葬坑。六号墓形制和一号墓相近,只是规模稍小,其东西两侧有陪葬坑三座,南面有两座对称的长方形杂葬坑。
中山国世系简表
战国时期:
厘□□:公元前?~414年待考,中山文公,葬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
厘□□:中山文公之子,公元前414~前406年,中山武公,葬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
厘□□:中山武公之子,公元前378~前340年,中山桓公,葬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
厘□□:中山桓公之子,公元前339~前320年,中山成公,葬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
厘 鬻:中山成公之子,公元前319~前312年,中山王,葬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
厘 訾:厘鬻之子,公元前311~前299年,中山王,死于齐地,葬地待考
厘 尚:厘訾之子,公元前298~前294年,中山君,不知所终,葬地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