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书生宰相虞允文生平 虞允文结局 虞允文子女 虞允文政绩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窗。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的这首水调歌头,是听说采石战胜后,有感而发,词句气势豪放。采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本文要提到的虞允文就是采石之战的直接指挥者。
南宋著名的政治家虞允文是四川隆州仁寿人,他的少年时代正是北宋被金所灭的历史时期,使其内心深处对金国充满了仇恨。这一点在他的人生和仕途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和一般的读书人不同, 虞允文直到父亲去世后,43岁时才参加科举,并考中进士,出来做官。 虞允文出仕的时候,南宋和金已经达成和议,一直维持着南北对峙的局面,直到绍兴31年(公元1161年),完颜亮南征,才打破了和平局面,而这段时期, 虞允文由刚出仕时的通判升为中书舍人,在这8年时间里,没当过什么重要的职务,升迁也不算快。
金国自从完颜亮发动政变获得皇位后,加速了汉化的进程。完颜亮认为金国已经接受了汉文化,南北已经没有区别,所以应该由他来统一中国。他首先将都城由会宁迁往北京,随后又积极营建开封,准备迁都于此,并在次发动南征,当然金国在军事上的准备也很充分。而南宋这边,因为已经有近二十年没有战争了,所以缺乏对战争的心理准备。虽然不时传来金人要南征的消息,但统治阶级始终未予重视,直到金使王全,高景山来祝贺宋高宗的生日,并提出了要求宋割让淮南的领土要求。南宋朝野才觉察到战争将要爆发了,急忙的布置兵力防御。又召开全体政府官员的会议,南宋方面决定派成闵率五万军队防守湖北,按照正常的思维,在江南建都的朝代,必要要守住湖北上游,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此时人微言轻的虞允文却反对这样分散兵力,他认为金兵主攻的方向会是淮南,所以应当将军队布置在江西一带,如果上游告急,则驰援湖北,如果淮南有变,则可以调动守淮。宰相陈康伯虽然赞同虞允文的主张,但成闵的军队还是全部驻防到了武昌。
而完颜亮的思路恰好和虞允文的猜测吻合,金兵60万分三路,一路攻陕南,一路取荆襄,这两路都是偏师,而完颜亮自己亲率主力直取淮南。南宋负责守江淮的是宿将刘锜 ,但年老却重病在身的刘锜已不复当年之勇,吃饭都只能餐以白粥,只能命令副将王权指挥作战。王权畏敌如虎,不战自逃, 刘锜也无法取胜, 刘锜率军退到扬州。两淮全部失守。金兵在江北准备渡江,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和以往宋金战争不同,这次完颜亮南征,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这也显示出了完颜亮的志在必得。
看到武将们连连失利,南宋方面又派出叶义问督视两淮军事, 虞允文也获得机会参谋军事。宋取代五代后,就崇文抑武,大多数时候是文官统兵,而文官真正懂得军事的很少,又都瞧不起武将。所谓士大夫不知粮谷,不晓兵甲就是对文官们的真实写照。所以两宋外战历来败多胜少,就是这个原因。这个叶义问也代表了宋朝的士大夫。叶读到刘锜的战报,不知刘锜所言的金兵又添生兵中的生兵为何物。更可笑的是,叶义问在沙洲上挖了深一尺的沟,沿着沟里插了一些树枝为鹿角,叶还说,金兵渡江就用这个阻挡。老百姓们看到,哈哈大笑,都说吃肉的人见识也不比我们吃糠的人高啊。结果一夜涨潮,沟全部添平,树枝也全被冲走。和这些不识粮谷,不知兵甲的士大夫相比,同是书生的虞允文在采石的表现简直让人叫绝。
此时和叶义问同样受命的虞允文先到瓜洲去探望了病中的刘锜,刘锜因为病重,向允文提出交出制置和招讨二印。虞允文正色对他说,国家已经这样,老将军难道就这样辞职吗?说得刘锜惭愧不已。此时虞允文接到了叶义问的命令,派他催促李显忠接替王权,又让他去采石犒赏军队。虞允文风风火火赶到采石,王权已经走了,李显忠还没到。王权的败兵三五成群,星散分布,而且都解下马鞍,卷起甲衣,坐在路旁。而金兵就在对面。看到敌我双方的情况,虞允文的随从劝他回建康去。一瞬间,虞允文想起了去年出使金国时,自己和金国接待人员比试射箭,自己一箭中的的情景。脑海里又浮现出了徽,钦二帝以及国仇。虞允文知道自己是来劳军的,没有督战之责,如果选择回去,也无可厚非。但眼前军情紧急,允文知道,如果等李显忠来,肯定来不及了。自己不能因为没有责任就离开。于是他毅然选择了指挥采石之战的重任。他随即招集统制张振、王琪、时俊、戴皋、盛新等人,对大家说,如果敌人过江,你们就是跑掉也没有用,现在前有大江,地利在我,我们应该死中求生,而且国家养你们这么久,难道就不能为国而战。众将都说,主要是没人主持,允文说:”李显忠还没到,我领大家在此拼死一战,将士们受到鼓舞,决心奋勇和金军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