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离君临天下仅一步之遥 为何他甘心放弃?
笔者是个历史爱好者,对于中国古代的各时期历史都有所涉猎,但是相信经常关注学堂的朋友在笔者所写的文章中会发现,有关清朝的文章相对较少。
其中有何缘故呢?实事求是的说,是因为充斥荧屏的各种清宫戏,抛却很多粗制滥造的道具不说,光说那些离奇、狗血的剧情,便让如笔者这样一直读正史的人群避之不及。连带着,笔者也提不起太大的兴致来写关于清朝的文章了。
不过最近一直在阅读高阳先生的有关清朝皇帝的历史大作,对于发生在满清入关前夕、皇太极死后的一系列政治变故,颇有感触。尤其对于那位毁誉参半、一度离皇位仅仅一步之遥的睿亲王多尔衮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脑海中不自觉的浮现出马景涛那张咆哮的有些扭曲的面孔)
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虽然在死后,遭受到了顺治皇帝的政治清算:削夺一切爵位、开棺戮尸,生前有多荣光,死后便有多悲惨。
等到这些恩怨情仇散尽的百十年后,乾隆皇帝总算为多尔衮翻了案:“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边疆。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
算是肯定了这位在清初历史上具有浓墨重彩地位的政治人物的历史功绩。而关于他的故事,则必须要从皇太极死后,围绕大位所进行的争夺开始说起。
(一)
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清朝第二代统治者皇太极突然离世,在他统治的十七年时间内,先后征服了朝鲜和漠南蒙古,在此后与明朝的军事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大大的增强了满清的实力。同时,注重任用汉人、发展生产,为满清入住中原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的突然离世,对于满清来说,绝对是个重大的打击。让这个新兴的王朝暂时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因此各方势力为了争夺皇位,竞相奔走、各出奇招。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目前能够左右皇位最终归属的几方势力。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首先便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作为努尔哈赤时期便已经战功卓著的老资格勋贵、先帝皇太极的兄长,加上自己手中两红旗的实力.虽然年事已高(六十一岁),自己对皇位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同时,他身上有政治污点,曾经在努尔哈赤时期,和自己的庶母、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之间存有暧昧,受到努尔哈赤的严厉训斥),但是他表态支持谁,无疑具有很重的份量和很大的影响力。
其次便是肃亲王豪格,他是皇太极的长子,此时三十五岁,正当盛年,加上多年戎马生涯,颇有战功,他是个战场上的绝对勇将,但是却相对缺乏政治眼光,为人处事不够细致和谨慎,因此在皇太极时期,有三次受到降职和罚款的处理。虽然一直在军事上受到重用,但是笔者推测,很有可能正是因为豪格自身的一些缺点和不足,才让皇太极从来没有流露出立其为继承人的想法,毕竟皇太极下面还有好几个儿子,加上皇太极自己也没有想到死亡是如此的突然,因此皇太极自己很有可能存了再等几年,自己其他几个儿子长大以后综合考量后在做决定。毕竟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帝王,选择继承人是慎之又慎。不过这些随着皇太极的突然去世,只能变成永远的谜团了,依靠自己先帝长子的优势和军中的地位,豪格自然也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