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落后的民国时期
在北京大兴见到一张老地契,说是民国十年农历十月,大兴康营村一位姓刘的佃户从地主手里买下四亩三分地,总共只花了七块大洋。也就是说,一亩地还不值两块大洋。
大洋的购买力是很强的,但是购买力再强,民国时代一块大洋也买不了一百斤米,撑死了相当于现在两百元人民币。两块大洋呢?最多相当于四百元钱。花四百元买一亩地,是不是白日做梦?
真的不是白日做梦,民国时代农村的地皮就是这么便宜。
也甭说农村,就连北京城里的地价都低得吓人。我在北大图书馆见过另一张老地契,上面显示民国十六年一个名叫松海的八旗破落户卖掉了东直门外、光熙门内一块地,面积一亩五分,卖价是三十六块大洋。据我所知,那时候北京大学正牌教授的月薪能开到二百六十块大洋,教一个月的书,能买十亩地。
是不是只有北京和北京大兴的土地这么便宜?不是。今年春节我的一个同乡兼同仁从自家老宅里翻出来四十多张地契,从民国十六年的到民国三十六年的都有,看看上面显示的土地成交价,统统低得可怜。
比如说民国二十五年三月,杞县高阳乡(我的老家)一位名叫刘宗起的农民购买本村蔡韩氏的土地,总共五亩地,一百块大洋成交。民国三十五年七月,刘宗起又从本村张瑞云手里买了三亩地,四万七千元成交。四万七千元好像很贵,可它不是大洋,是法币,而民国三十五年已经是抗战后了,法币正在严重贬值,用购买力折算的话,四万七千元法币最多相当于现在几千块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