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宗室彭城王刘义康生平 刘义康结局 刘义康子女 刘义康政绩
一年冬天,南朝宋文帝端坐宫中,品尝进贡的甘蔗,连连摇头,觉得这甘蔗的形状和味道都非常差劲,便当场表示不满。在坐的宰相连想都没有想就说:“今年的甘蔗也有上品。”并立即派人去相府取来,上品果然是上品,就连外形都比皇上吃的要长三寸,味道就更不用说了。上等的贡品进了相府,刘宋文帝是什么心情,不得而知,这位宰相的专权和率真却可以窥豹一斑,他就是刘宋武帝的第四子、文帝的兄弟——刘义康。
官居方面 性好吏职
东晋末年,刘裕大权独揽,久有异志,其子弟纷纷出守要镇,兵权在握。刘义康在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就出任豫州刺史,时年12岁,接着又领司州刺史。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建宋,刘义康受封为彭城王,进号右将军。永初三年,他先后出守南豫州、南徐州。刘裕死,过了数年,文帝刘义隆即位,刘义康进号骠骑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旋于元嘉三年(公元426年)都督荆、湘等八州军事并任荆州刺史。刘义康自从少年为官,在这种长期官居一方的经历中成长起来,他依靠刘湛、范晔、谢曜、谢述等人的忠心辅佐,成为独当一面的朝廷要员。在他的一群幕僚中,感情深厚、关系最为密切的还是刘湛,二人不仅命运息息相关,性格也有诸多相似之处。
刘湛,字弘仁,南阳人,博览史传,不尚浮华,通晓前代典章,颇有才干,但刚愎自负,气量狭窄。刘义康出为豫州刺史,以刘湛为长史,由于年幼,州府事务全由刘湛决断,刘义康进号后将军,刘湛随府迁转,二人合作经年,十分默契。
刘湛精于吏道,用法刚严,刘义康性好吏职,聪察强干。刘义康开始独立理事就对细节和技术问题表现出一种偏好和天赋,长期发展的结果使他在处理文案上极为老到和纯熟,而且令行禁止,风格肃厉。这对于一个地方官员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何况刘义康在任期间兴利除弊,不乏善政,治内肃然,口碑尚不错。元嘉九年(公元432年)至十七年(公元440年),他曾以宰相身份兼领扬州刺史,仍然保持着这一风格。一次,三吴地区遭受水灾,谷贵民饥,刘义康让沈亮提出救济措施,而且立即付诸实施,表现出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
刘湛虽然博览书籍,但他不写文章,不好谈义。这一点与刘义康十分相似。刘义康则浅陋少文,素无才学,做了宰相也没有什么改变。一次,文士袁淑登门拜访,交谈之中刘义康问到他的年龄,袁淑回答:“邓仲华拜衮之岁。”刘说:“我不认识。”袁淑又说:“陆机入洛之年。”刘同样一无所知,不禁有些恼怒:“我没有读书,你就不要讲些文绉绉的话来!”袁淑只好免开尊口。他心想,喜好引经据典,讲究谈吐优雅,本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况且邓、陆二人又远非无名小辈。邓仲华即邓禹,东汉大臣,24岁拜为三公;陆机是三国、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吴亡入洛,也是24岁,以两人的典故打比方,刘义康居然显得这么尴尬和无知。不久,袁淑被任命为司徒祭酒,并深受礼遇,但此后两人隔膜很深。
聪察强干的吏才和极度贫乏的文化涵养相结合,容易产生出政治上的目光短浅和进退失据,这一点成为刘义康日后为相却被贬出京城的深层次原因。那一日,僧人慧琳奉旨前去察看,刘义康问:“依大师看,弟子能否还朝?”慧琳听罢良久无语,只是长叹一声:“可惜你不曾读上几百卷书!”刘义康亦点头长叹,已后悔莫及。此是后话。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刘裕病故,遗命傅亮、徐羡之、谢晦、檀道济、王弘辅佐少帝刘义符。然而,17岁的少帝信任群小,游晏无度,景平二年(公元424年)为徐、傅等人先废后杀。同年,他们又杀刘义真,迎立文帝刘义隆,改元永嘉。徐、傅同掌国政,尤为专横、谢晦则出任荆州刺史。手握重兵。面对异姓专权的局面,文帝自然不能无动于衷。元嘉三年(公元426年),文帝借口废立之事杀傅亮,并逼迫徐羡之自杀,同时安抚檀道济,使之为己所用。不久,文帝亲率大军西讨谢晦。在这场巩固政权和强化皇权的斗争中,文帝感到有必要借助家族的力量。于是,18岁的刘义康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并与老臣王弘一起坐镇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