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蒲安臣使团和日本岩仓使团出使西方有哪些差别
近代中日都曾遭受过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而且两国都曾经在其武力的胁迫下打开国门。日本方面为了富国图强向西方派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岩仓使团,而中国方面则派遣过蒲安臣使团。这两个使团虽然都是在列强环伺的情况下派出的,但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19世纪后期,中日两国在西方殖民扩张下先后被打开国门,在面临的形势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两国政府按各自的意愿分别遣使出洋。两国使团出使的时间、国家大致相同,但是在诸多方面却有着判若云泥的差别。
一、从两国使团出使欧美的背景与目的来看
1867年随着《天津条约》修约日期的日渐临近,英国希望“通过这种条约的修订可以保证更忠实的执行”(P210),并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清政府对此却存在着恐惧: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元气大伤,非常担心列强借修约之机生事端;另外1858年因修约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对此记忆犹新。此时赫德和威妥玛分别向清政府上了呈文,对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指手画脚。为了改变“近来中国之虚实,外国无不洞悉;外国之情伪,中国一概茫然”的被动局面,更为了获得西方的允诺和保证,清政府决定遣使出洋。蒲安臣使团就是在此情况下产生的。使团有三项使命:了解赫德与威妥玛呈文的背景及各国对此态度;探询各国修约的内容和要求;劝阻各国不要借修约之机生事端并要求各国对此做出保证。可见遣使是清政府为应付修约的应急之举,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日本正处于如何进行全面改革的紧要关口,对此明治政府却不知所措:“但是以后,就实在为难了”,不平等条约使日本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日本处于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为使我帝国进入开明各国之社会……内政应如何改革,政务应施何等之方略,外交应以何为标准,以及应如何交际等等……都是需要咨询研究的”。鉴于此新政府领导人决定借修约之机遣使出国,“求知识于世界”并与列强重缔新约。岩仓使团的目的有三:向缔约国致“聘向之礼”,交涉修约,考察欧美各国先进的文化和制度以便参考。与蒲安臣使团狭隘自私的目的不同,岩仓使团是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未来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有着明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