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络招聘陷阱 避免求职踩“坑”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招聘成为不少人找工作的一种方式,但无孔不入的骗子们也在利用网络招聘环节中的漏洞实施诈骗……
案例
前因
今年9月,王女士在一互联网平台招聘栏目投了一份简历,谁知烦心的事随之而来。
自称平台“客服”的工作人员很快和她取得联系,并询问了求职意向相关问题。随后,“客服”还非常耐心地介绍了几个文职岗位,王女士很满意地按照对方要求添加其为微信好友。
“客服”先是承诺一定会给王女士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王女士便按照要求缴纳了保证金。
“客服”很快介绍了一家公司让王女士面试,但是公司提出需要先交“培训费”,培训后才能入职。
王女士要求“客服”重新介绍公司,谁知新介绍的公司需要先交价格不菲的服装费才能入职。
就这样王女士先后换了几家公司都是需要先交各种各样的费用才能入职,此时王女士起了疑心,提出不需要对方介绍工作了,希望退还保证金,没想到沟通了几回后对方竟把她拉黑了……
报警
10月初,王女士向西安灞桥警方报案。办案民警听完王女士的陈述,告诉她这是一起典型的利用网络招聘实施诈骗的案件,随即对案件展开调查。
侦破
经查,民警发现了以马某为首的“引流”团伙。该团伙骨干成员相对固定,分工明确。
最终,灞桥警方成功将马某、马某乐、牛某、李某四人抓获。该四人对其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大量他人通讯信息,并对受害者以电话形式开展“引流”且实施诈骗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实情
经查,马某通过某网站招聘平台收集受害者信息,并利用“话术”对团伙成员马某乐、牛某、李某培训后拨打受害者电话,在取得受害者信任后,将上信推荐给受害者添加好友。
随后,该团伙通过微信骗取受害人保证金,并推荐一些门槛比较高或者虚构的岗位给受害者,当受害者提出介绍的几份工作都不合适要求退钱时,再已各种理由推脱,大部分受害者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马某团伙在8月至10月间,通过“引流”方式共获利3万余元。
目前,相关涉案嫌疑人已被灞桥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
警方提示
假借招聘名义实施诈骗无非以下几个步骤:
1. 制作虚假招聘信息。通过PS营业执照或从别处购买执照的方式,在网站上广泛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引诱求职者投递简历。
2. 找适合诈骗的目标。从中筛选出18岁至30岁,尤其是在校学生的求职者,随后冒充招工单位电话联系求职者应聘。
3. 巧借名义收取资金。假冒招工单位人事管理人员,向应聘者虚构高工资高待遇,诱骗应聘者通过支付宝或微信扫码缴纳保证金以显示签约,并设置工作满多少天或够多少次才可以退还保证金等门槛。
4. 按照套路拒绝退钱。而后又以“招工已满,可以调换工作”等理由欺骗应聘者,致使应聘者因无法从事与所求职位相符的工作而放弃求职。当应聘者要求退还保证金时,就以“未满足工作天数或次数”为由拒退费用,最终达到骗取保证金的目的。
作为求职者,应该对网络招聘平台发布的职位信息加以鉴别。求职者要全面了解用人单位、招聘职位等情况,特别是报酬较高、福利优厚的岗位,尽量通过用人单位官网查询或者向相关机构核实工作内容和性质,核对薪资水平是否合理,以防被骗。
同时,可以到企业工商信息网,查询一下企业的工商注册信息,包括注册地、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如果这些信息都查不到,或者查到的内容和发布的信息不相符,就要提高警惕。
求职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在应聘环节就开始收钱的大多是诈骗行为,要注重保留证据,发现问题及时向行政主管部门投诉或向公安机关报案。
图片|网络截图
素材|灞桥网警
编辑|田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