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肥有哪些作用(磷肥是什么?有什么功能?怎样用?半懂不懂,少不了吃亏上当)
2017年,我国磷肥(折P2O5)产量1627万吨,同比下降1.3%,占世界磷肥产量的36.3%,同比下降1.1%,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磷肥生产国地位。
我们都知道氮磷钾是作物不可缺少的元素,今天呢,就来给大家讲讲磷元素,搞懂它是什么,有什么功能,如何判断植株是否缺磷等等。
磷元素的含量与分布
植物体内有多少磷呢?不同的植物种类、不同的神预期、不同的器官、不同的生长环境,植物体的磷含量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讲,植物体内的P2O5是每千克干物重就含有2~11克。油料作物的含磷量大于豆科作物,豆科作物的含磷量大于禾本科作物。作物生育前期的含磷量大于生育后期。
磷元素的分布和代谢过程、生长中心的转移有关。在营养生长时期,磷元素主要集中在幼芽和根尖,所以我们能看到植株有明显的顶端优势。而在生殖生长时期,磷元素会转移到种子或者果实里面。如果植株缺磷,体内的磷会优先供给给生长中心,所以此时会出现老叶缺磷的症状。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在判断植株缺素的时候就可以用上了。
缺磷植株
磷对植物的重要性
磷是植物体内重要化合物的组分,构成核酸、核蛋白、磷脂、植素(环己六醇磷酸酯的钙镁盐)、高能磷酸化合物和辅酶。
可能很多人对植素不了解,其实植素主要有以下3个作用,一是作物开花后在繁殖器官迅速积累,利于淀粉的合成,二是作为磷的贮藏形式,大量积累在种子里面,三是种子萌发时,作为磷的供应库。
磷能加强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转运,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利于体内硝酸的还原与利用,增强豆科作物的固氮量,促进脂肪代谢,还能增强作物的抗旱、抗寒能力。磷能提高植物体内的可溶性糖和磷脂的含量,而可溶性糖能降低细胞原生质的冰点,磷脂能提高细胞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从而增强作物的抗寒能力。所以说,给越冬作物增施磷肥,可减轻冻害,安全越冬。
此外,磷还能增强作物对酸碱变化的适应能力,所以在盐碱地上用磷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的抗盐碱能力。
越冬小麦
植物缺磷与过多的表现
当植物缺磷的时候,表现为生长迟缓、矮小、僵苗、分蘖或分枝少,茎叶基部出现紫红色,症状从老叶开始,花芽分化也会推迟,出现落花落果多,不能正常结实等现象。当植物磷过多的时候,植株会出现早衰、无效分蘖增加、缺乏锌、铁、锰等。
比如玉米缺磷,就会出现植株矮小,茎叶出现紫红色、玉米穗秃尖等。禾谷类作物表现为分蘖减少,叶色暗绿,迟熟等。
来源 网络
常用磷肥介绍
水溶性磷肥是含水溶性的磷酸一钙,是速效性磷肥,容易被植物吸收。水溶性磷肥呈酸性反应,有吸湿性和腐蚀性,当过磷酸钙吸湿后,磷酸一钙会和杂质硫酸铁、硫酸铝发生反应,变成难溶的磷酸铁和磷酸铝,这样植物就不能很好利用磷了,所以对于磷肥来说,要注意防潮,最好不要存放太长时间。为了提高过磷酸钙的利用率,在施肥的时候要遵循2个原则,一是要减少和土壤的接触面积,二是要增加作物根群的接触面积。可以做基肥、种肥和追肥,最好是集中施肥或者深施。也可以采用分层施肥的方法,把2/3做基肥,剩下的放到表土。除此之外,过磷酸钙和有机肥混施可以明显提高肥效。对于重过磷酸钙来说,不会发生磷酸退化的现象,施用的方法和过磷酸钙相同,但是用量要减少。
钙镁磷肥呈碱性反应,吸湿性小,没有腐蚀性,肥效比较长。最适合在红壤土、黄壤土等酸性土壤使用,也可以在有效磷含量低的非酸性土上使用,在林今天和贫瘠的土壤上使用效果好。有次啊、豆科作物用钙镁磷肥比较好。可以用作基肥、种肥和追肥,如果和有机肥堆沤后使用,可以提高肥效。
磷矿粉是迟效性磷肥,不溶于水,只溶于强酸,呈现化学中性。在我国南方的红壤土、黄壤土和沿海的碱酸田可以直接施用。磷矿粉最好用作基肥,每亩用50~100公斤,不要用来追肥。连施4~5年之后,可以等2~3年再用。
除了上面提到的磷肥外,还有一种新型磷肥,比如聚磷酸和聚磷酸铵。聚磷酸是纸杯高浓度磷肥的原料。聚磷酸铵是由聚磷酸或浓磷酸氨化脱水得到的。聚磷酸铵是缓溶性长效肥料,能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在土壤中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需要水解才能被利用。它的螯合作用可以防治沉淀形成,可以制成高浓度悬浮肥料。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磷肥
总结
油料作物的含磷量大于豆科作物,豆科作物的含磷量大于禾本科作物。作物生育前期的含磷量大于生育后期。在营养生长时期,磷元素主要集中在幼芽和根尖,所以我们能看到植株有明显的顶端优势。而在生殖生长时期,磷元素会转移到种子或者果实里面。磷脂能提高细胞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从而增强作物的抗寒能力。所以说,给越冬作物增施磷肥,可减轻冻害,安全越冬。此外,磷还能增强作物对酸碱变化的适应能力,所以在盐碱地上用磷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的抗盐碱能力。
当植物缺磷的时候,表现为生长迟缓、矮小、僵苗、分蘖或分枝少,茎叶基部出现紫红色,症状从老叶开始,花芽分化也会推迟,出现落花落果多,不能正常结实等现象。为了提高过磷酸钙的利用率,在施肥的时候要遵循2个原则,一是要减少和土壤的接触面积,二是要增加作物根群的接触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