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有满族宫女 太监为何没有一个是满族人
还不了解:清代太监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代皇宫怪象:只有满族宫女,却没有满族太监,为什么?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群服务于皇室的特殊“从业者”,这个“职业”从先秦时期就有了,他们就是:太监。
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被称为“太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巡、元官署以其为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监,“大”或作“太”,亦与宦者无关。明代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主官以下的宦官无太监之名。
到了清代时期以太监加诸所有宦官,这就使得“宦官”与“太监”成为了同义词。而这些特殊的人,只有极少数可以留在后宫工作,他们既可以见到妃子,还可以见到公主,甚至,能经常见到太后。
一般来说,没有男人愿意去做太监,毕竟,这等同于“绝后”。
但是,出于政治需要,便有人主动去做这份工作。那么,什么人在什么条件下,愿意进宫当太监呢?
一般来说,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有先天性生理残疾的,或者是一些功能发育障碍的男人,但是,这些人毕竟只是小基数。
第二种,就是自行完成阉割,希望入宫的人。这些人多数因为家庭困难,日子没了生路,所以,只好用这样极端的手法来为自己谋得一条新路。明代时期,不少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进宫当的太监。明代太监王振因家境贫寒,挥刀自宫后入宫,最终,成为了一代大太监。
第三种,则是被迫送进宫内当太监,被净事房的太监强行阉割的人。这些人很可能是犯了罪,不得已进宫当了太监。
等到了清代时期,虽然,是少数民族——满族当权,但是,依然延续了汉民族的“太监文化”和“太监制度”。不过,这些都是等到后金入关顺治登基之后,才正式确立的太监制度。等到康熙、雍正时期,大清的太监制度,便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
清代时期,在制度上断绝了太监专权的可能,即便是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真实的权力也不大,更别说干涉国政了。其实,铁血大清的基本国策就是“防汉”,因为,汉人中顶尖的大臣,都不如一个满洲奴才的地位高,因此,他们又怎会给汉民太监乱政的机会呢?
然而,仔细翻阅史料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大清没有满人当太监,都是汉民当太监,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能当太监的人,多数都是走投无路之人。在大清时期,当权的都是满族人,他们是中原大地的主人。就算大清不允许满人经商,但却用皇粮养着他们,每月都会发给他们钱粮度日。
满人因身份高贵,压根儿不需要担心自己的生计,所以,他们是不可能去当太监的。而且,到了雍正时期,他也明确禁止旗人当太监。并且,还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那就是:大清的太监都是汉人,但是,宫女确是满人身份。那么,这是因为什么呢?
其实,宫女的身份也很低微,她们作为“交易品”是没有人身自主权的,甚至,凡是被有权有势之人看上的,都能够轻易的“拿去”。从隋唐盛世以来,出现了“万国参拜”的景象,进贡的礼物,除了金银珠宝和奇珍异宝外,自然也会进贡大量的“美女”,而这些奴婢,都会留用在皇宫之中效命。
除此之外,更有意思的是,彼时还有不少太监和宫女是外国人。这些外国人,来自高丽、缅甸、日本等国,因为是臣服国,所以,这些奴隶就被皇宫随意使用。封建时期的生产力以人力为主,人多自然能做的事就多。而外国番邦进贡大量奴隶,也是为了这层意思而考虑。
不过,进贡奴隶的情况,在大清时期就被彻底改变了,因为,统治者认为:外国人的血统低贱,是不配伺候尊贵皇室的。并且,在教给这些下人们如何做事的时候,也经常因为文化差异而闹出不少笑话,久而久之,清代的统治者就不用这些外国人侍奉了。
在作家金易、沈义羚的《宫女谈往录》一书中,就曾写到:
“宫女必须是上三旗包衣奴隶,这些人都是旗人身份,是没有汉民做宫女的。凡是伺候太后、皇后、妃子、格格的宫女,都是“根正苗红”的旗人。这些旗人宫女们,也讲究“帮教”学习制度,是由“姑姑”们教导新宫女做事、做人的准则。这些姑姑的权力非常大,对新宫女也是动辄打骂,对没悟性的宫女会打发去做杂役,而且,经常拿新宫女发脾气。
并且,祖上曾留下规矩,宫女们在宫内侍奉四五年后,可以出宫嫁人。而且,这些姑姑们都是绝色美人,丝毫不比妃子们的颜值差劲,她们不仅会伺候人,而且,女红也不在话下。另外,姑姑们对穿衣打扮也有心得,每天搭配的鞋袜衣服都是非常精心,但是,这些人本质还是下人,经常天还没亮就起床服侍主子去了。这其中的辛酸,恐怕只有她们自己了解了... ...”
总的来说,太监和宫女都是封建时期的糟粕产物,是对人权的踩踏,更是为满足封建统治者私欲而设立的畸形职业。最终,随着宣统帝溥仪的退位取消帝制,这些糟粕的职业也就淡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成为了鲜为人知、被封存的一段历史过往。
参考资料:
【《周礼》、《管子·君臣》、《宫女谈往录》、《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