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常州站到站!美味佳肴、名人志士、历史古迹数不胜数,这三宝也不得不提!
河到常州有三宝
常州别称龙城,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大运河在常州有将近24公里长。常州的好人好物特别多,既出过华罗庚、周有光等引以为自豪的人物,也有美味如溧阳风鹅、大麻糕等特产,在历史文化上,更有春秋淹城等众多古迹。
溧阳风鹅
在常州的众多好东西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常州三宝,也就是乱针绣、留青竹刻和常州梳篦。
先说乱针绣。乱针绣是一种适宜绣制艺术欣赏品的中国刺绣工艺,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誉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2007年3月,乱针绣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乱针绣的创造者名叫杨守玉,1896年出生于常州。她除了擅长刺绣外,也擅长东西方绘画,20岁时,杨守玉毕业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图工班。
杨守玉
1933年,她在绣制两幅以西画为绣稿的作品时,把传统刺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方法与西画笔触、透视等原理结合,创造出以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分层掺色的技艺,绣出人物、风景、静物、动物,这种运针纵横交错的绣法就是乱针绣。
这种刺绣方法,把画理与绣理结合在一起,源于苏绣,又超越苏绣,既是中国刺绣在现代的崭新发展,也是创始人杨守玉在全新文化资源和思维状态下产生的观念突破和技术突破。
乱针绣的复杂与珍贵之处就是“乱”,而乱是有情理、有规则的乱,乱是为了求得整体的统一与更活泼的变化,绣者要根据自己的意向来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深浅等变化。
以“情”指挥针,以“线”表达意,情意相融。按照光和色的变化规律,以丰富多变的针线来体现作品的线条美与立体质感。从而使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一切乱,都符合情理与法则,一针一线是那么的自由交叠,又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乱针绣技艺
“乱针绣”特别注重色彩效果,它比一般刺绣的层次要多得多。把色彩堆厚些,它的色彩效果才能出来。所以乱针绣作品看上去像一幅油画。但又不同于油画。因为丝线有光泽,绣面上各种不同方位的线条,在不同方位的光线下,它的色彩有不同变化,所以它比油画的色彩更艳丽明快。
也正因为如此,乱针绣对创作者的要求很高,一个好的创作者,必须经过漫长而艰苦的磨练,依靠实践积累十年的专业练习,方能拿出让人赏心悦目的作品。
说完了乱针绣,我们再来聊聊留青竹刻。所谓留青竹刻,属于一种中国传统的竹雕艺术。一般的竹雕,大都是进行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所刻的纹饰只是进行阳文或阴文雕刻,也就是只有花纹的变化,而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
留青竹刻则不同,它是留下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皮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表皮,露出下面的部分。因为这种雕刻方式主要在表皮上进行,因此也叫皮雕。
留青竹刻
这种竹雕采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成品底面光润。竹皮洁如玉,其余部分露出竹子本身的纹路,蔚然天成。经过多年摆放,竹皮的青色退去,微微泛黄,而竹身色如琥珀,庄重典雅。留青竹刻,就是充分利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形成一种独特的色彩从深到浅的自然效果。
常州的第三宝是常州梳篦。梳篦,也就是咱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梳子。常州篦梳的流行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据地方文献记载,常州梳篦的制作工艺在明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生产的梳篦被选为宫廷贡品,享有“宫梳名篦”的美誉。常州梳篦制品主要包括梳篦和木梳两个种类。
梳篦,也叫篦箕jī,它以毛竹、牛骨、生漆等为原料,经七十多道工序制成;木梳以黄杨木、石楠木为原料,整个生产过程由28道工序制成。2008年6月7日,常州梳篦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州梳篦
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时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因此有木梳街、篦箕巷等街巷名。
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农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梅木象牙的高级梳篦,并在十月间连同6套龙袍、600朵宫花送到紫禁城,作为贡品进献皇帝。
因为梳篦作为贡品进入了宫廷。辛亥革命后,常州的梳篦逐渐传到海内外,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可以说,常州梳篦的制作工艺之精、水平之高,足以在中国名列前茅。
说完了常州三宝,忽然发现这里还要一种特产不能不提,那就是金坛刻纸。金坛是如今常州下属的一个区,而刻纸呢,则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它是将纸张镂空,雕刻出各式各样的花纹与图案。
金坛刻纸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以双喜、门花、堂花、灯花、鞋花、花鸟虫鱼、人物戏文等图案出现于民间,随着时间推移发展壮大,在金坛地区形成了深厚的刻纸传统。
金坛民间刻纸的原生渠道大致有两条:一是自发性的,多为自制、自娱、自乐的鞋花和窗花等,一般自用或送给亲朋,制做者大都是手巧的妇;二是作坊式的,由艺人批量制作出售并以此为业,最盛时,金坛城乡曾有剪刻、裱贴、纸扎业作坊和店铺30多家,并都有若干刻师和学徒。
金坛刻纸
时代变化,没有减弱金坛刻纸的生命力,1980年6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为期18天的“金坛民间刻纸艺术展览”,展出作品220多幅。
1981年,20多件作品入选在东京举办的“中国现代优秀刻纸展览”。此外,刻纸还到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展览,受到赞誉。
2007年和2008年,由多位金坛刻纸艺术家历时3年共同完成的巨幅作品《奥运梦·中华魂》和《》,分别被赠送给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受到盛赞,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杨兆群先生现场刻纸中
这么说来,常州应该有四宝。
我们的下一站,是江苏无锡,这个被誉为太湖明珠的地方,有着怎样的风景呢?咱们下期聊!
北京交通广播FM1039推出60集 “千里舟行下江南” 全景再现大运河文化
“水波潋滟,直向江南秀色;舳舻千里,彰显通漕天下”。“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作品、北京交通广播特别策划的60集音视频立体式专题节目《千里舟行下江南》在FM1039正式推出,同步登陆各大新媒体平台,带领大家从万里长城到西子湖畔,触摸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感受千年古“运”,锦绣长“河”。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在世界三大运河中开凿年代最久,流域最广,全长1700多公里,“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即为当年漕运忙碌景象的真实写照。大运河是中华民族融合交流的灵魂和国家统一强盛的命脉,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交通广播推出《千里舟行下江南》,致力于向大家传播运河文化包容、开放、开拓、进取和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打造京味广播,重塑城市记忆,通过聚焦大运河的地理、历史、文化、民俗、人物、旅游,以及历史掌故、考古、故事传说等多个角度和节目互动、线下活动等多种传播形式,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篇文章做大、做实、做好,传播运河文化,凝聚城市精神,建设文化中心,传承中华文明。
关于大运河的历史记载,散落在多部史籍资料中,其中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北京交通广播创作团队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前期采访组历时16天,游历10座大运河沿线城市,后期加以提炼整理,将古今故事和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形成稿件,由金话筒奖获得者郭炜演播、资深广播音响制作团队完成这一专题的后期制作。
本系列节目采用全媒体、多平台的传播模式,辅以视频纪录短片和3D音频选集,带大家全方位感受“大运河文化带”的悠远神韵。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每周一到周五12:30-13:00
锁定北京交通广播FM103.9
大运河纪事——千里舟行下江南
《1039听天下》正在播出
出品人:余俊生
总策划:边建、李秀磊
监制:蔡明可、唐琼、陈炳岩
项目统筹:延安、张丽
编辑制作:程涵
演播:郭炜
音频包装:梁和芝
新媒体包装:薛晓明
项目执行:张世强
部分图片来源:记者拍摄及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