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天空原型人物(荷默·希坎姆为原型传记的电影)
“妈妈,你能不能别管我!”:改善亲子关系,从学会放手开始!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不要等他独立之后,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除了孩子什么都没有。
首先,尊重孩子的梦想和自由
电影《十月的天空》是以美国NASA的宇航技术家荷默·希坎姆为原型的传记电影。
电影中有个片段,是小荷默过生日,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庆祝,荷默正在打开家人送他的生日礼物,母亲在一旁为他加油捧场。
可是没过一会儿,荷默的父亲就忍不住开始长篇大论教训起荷默来,说儿子应该把兴趣用在正道儿上,关心自己的家乡,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火箭和太空上。
父子俩开始大声吵架,搞得大家兴致全无,最后荷默的父亲接到电话,要回公司上班,荷默怒气冲冲地摔门而出,离家出走了。
父亲的阻挠并没有使荷默沮丧,他依然专心研究火箭技术。有一天荷默走进父亲的办公室,请父亲当天下午前去观看他试发射火箭。镇上的居民都要去给荷默呐喊助威,但荷默最希望的就是父亲也去。
荷默问父亲,为什么哥哥可以打橄榄球,而他却一定要子承父业去矿山工作。荷默的父亲被这个问题难住了,沉默半晌后,问荷默几点钟试发射火箭。
在观影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了荷默心中的痛苦,感受到他是多么希望和父亲交流,获取他的注意,得到他的认可和赞同。
荷默的父亲却整天忙于工作,日程排得很满,除了他自己的感受以及为儿子的前途作打算以外,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情。结果却是,他对儿子无声又专断的付出成了他和儿子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阻碍。
还有一部电影名叫《一辈子做女孩》,改编自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一本书 。
有个片段是菲力贝的儿子正在往车里放行李箱,准备离家返回学校。“时间过得真快啊。”
菲力贝边说,边拥抱了儿子一下,把自己特地选录下来的音乐碟片递给儿子,让他在路上一边开车一边欣赏,然后又拿出一沓钞票强行塞到儿子手里,并且提醒说,女孩子很危险的,和她们约会要小心。
菲力贝说着眼泪都快要流出来了,儿子转身对父亲说“:好了,你不亲我一下吗?”
父子俩都笑了。父亲亲吻了儿子,再次拥抱了他。现场既有父亲的教导,又充满了亲情。
与荷默跟他父亲之间的关系构成鲜明对比。
两个年轻人都渴望获得父亲认可,希望能和父亲沟通;菲力贝是位成功的父亲,他读懂了儿子,而荷默的父亲却没有。
要知道孩子们的兴趣爱好都是天生的,跟他们的发色、眼睛的颜色以及性情一样,父母没有选择的余地。
父母无权决定孩子的人生,他的梦想、未来是属于自己的,父母唯一能做的是细细研究孩子的禀赋,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摸清他们的脾气、兴趣和爱好,顺其自然地养育他们。
“失去自我式育儿”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父母的投入对于亲子交流至关重要,不过要小心,有时候投入过多,也会让孩子无法接受。
现在很多同事朋友给孩子报好几个兴趣班,钢琴要弹,画画要学,跳舞也不能落下......而且每样都逼着孩子要优秀。
认识这样一位爸爸,他希望儿子可以成为篮球运动员,于是用详细的表格记录下儿子在每次篮球赛的命中率,一帧一帧地观看、研究儿子的球赛录像;除了要儿子参加常规的训练之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在家里额外训练若干个小时。
事实是,儿子根本就不喜欢打篮球,每次训练都闹脾气。
有些单身父母也往往在无意中对孩子寄托了太多,把孩子当成了情感方面的丈夫或妻子,和孩子讨论一些经济上的话题,甚至在孩子面前发泄自己对前任配偶的不满情绪。
心理学家梅丽莎说:虽然我们是成年人,可是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会碰到挫折,在这种时候我们就特别希望孩子喜欢我们、支持我们。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缺乏必要的充实感。
充实感是成长为一个善于交流的家长的重要环节。父母感觉自己的生活充实,孩子就会明白,爸爸妈妈已经长大成人,不再把他们当作精神寄托,于是就能拥有一种自由感,回归孩子的天性。
以子女为中心是现在很多家庭的模式,对于那些十分关注孩子的生活、业余活动、学习以及情感世界的家长,社会往往是褒多贬少。
我们的文化一般都在鼓励家长,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生活的中心,结果却使许多人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家长也是人。有了孩子后,人们似乎选择性忘记了夫妻应该多多陪伴对方,朋友之间应该经常聚聚。甚至有人认为,既然做了父母,就应该抛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否则便是自私的表现。
但是当孩子不听话或者长大离家求学的时候,父母心理落差感就会很大,患得患失,离不开孩子,甚至在孩子结婚成家后仍然肆意插手。
孩子总有一天是要长大离家的,从当上父母的第一天起,就该有这个意识并采取相应行动。
比如:父母接电话时,让孩子在一旁安静地等候,不准孩子插嘴或者打扰父母;父母可以单独出去和朋友吃饭,给孩子做出榜样,让他们明白友谊让人身心愉快。
父母应该出去约会,让孩子知道,父母始终把稳定的婚姻关系放在首位;单亲家庭的父母也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需要出去参加一些活动,需要恋爱,为自己充电。
父母的这些做法不仅不会影响亲子关系,而且都会成为孩子未来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