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安史之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这个问题
安史之乱爆发存在着较大的偶然性,那么其内在的必然性何在!
从安史之乱爆发的过程分析,直接原因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所致,另外还有太子李亨与安禄山之间潜在的矛盾。
唐朝实行节度使制度,开元天宝之前以文官为主,镇守边关,到其轮换,具有一定的军事权,行政权力和财政权分别归属地方和中央。
府兵制被募兵制替代,退出了历史舞台,使中央经费支出加大,入不敷出,又给予一定的行政和财政权力,解决节度使经费不足的问题。
李林甫启用胡人做节度使,以其莽悍无识,朝内没有朋党,易于控制为由。将胡人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山等人被任命为节度使。
胡族武将替代了汉人文官,任期轮换制成为长期任职,成为一方势力,尤其是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放使,佣兵20万,且训练有素,超过了中央政府军队两倍。
一旦发生动乱,中央军队军纪涣散,缺乏训练,毫无战斗力,根本无法抵御强侵犯。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为宰相,安禄山鄙视毫无学识才能的杨国忠,杨也在玄宗面前多次反映安禄山造反图谋,并有意试探调取回京都,引起了安禄山的警戒;
并采取措施试图削弱制约安的权力,致使安杨两人矛盾激化,安禄山被迫叛乱,打着清除杨国忠的旗号,势如破竹,河北失守、洛阳失守、长安失守,持续八年时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唐玄宗没有像秦始皇、隋炀帝般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兵役、徭役、劳役严重超过了经济承担能力和百姓的承受能力,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也形成了农民起义导火索,因而没有充分理由爆发战乱,迅速蔓延取得胜利。
假使杨国忠没有强力逼迫安禄山,就不会发生安史之乱,李林甫就能够使安禄山服服帖帖,不敢反抗,更不敢造反。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暴露出了杨国忠的军事政治上的低能,导致高仙芝、哥舒翰被杀被害,使北方土地大片土地沦陷。
所以说在唐玄宗逃亡时期,引起了军队对杨国忠的反感,陈玄礼以杨国忠勾结胡人为由将其杀死,逼迫杨贵妃缢死,平定了民怨。
宰相专政,藩镇势力强力,使中央集权失衡。
唐玄宗时期,君权让渡,宰相专权,使君主专制的转化为宰相擅权乱政,大量奢侈享乐,挥霍无度;
李林甫、杨国忠贪污腐法,巧取豪夺,使中央财政亏空加大,无法维持节度使经济运转,财力上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
节度使拥有独立的政权、军权、财权,势力膨胀完全超越了中央政府,从而使节度使尾大不掉,使中央地位和影响力明显下降。
地方藩镇拥有50万的军力,中央不到10万军队,相比较军事素质和战斗能力差距太大,在军事上根本无法控制藩镇地方。
关系脆弱,一旦地方有风吹草动,中央军力根本难以应付,这就使得安史之乱迅速取得北方政权,迫使唐玄宗走上逃亡之路,让位于太子,最终在孤独凄凉中死去。
安史之乱爆发的必然就是中央宰相专权乱政,尤其是杨国忠横征暴敛,加大了社会矛盾,将国家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
中央政府与藩镇地方格局的权力失衡,必然会引起地方反抗甚至颠覆中央政府的叛乱,如果不是安禄山,就有可能是史思明,或者是其他藩镇。
唐肃宗以后的河朔三镇长期游离于中央政府之外,不受控制,发生了四镇之乱,在唐中晚期长期存在。根本原因是中央政府权力被削弱,君主专制制度被破坏,安史之乱早晚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