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古国焉耆历史介绍 焉耆位置在哪?焉耆如何灭亡
焉耆是一个建立在绿洲上的农耕生活形态的城郭,是汉通西域北道必经之地。那里土地肥沃,种有稻、粟、麦,兼畜牧;那里的人有喝葡萄酒的习俗,也热爱音乐;那里资源丰富,文化发达,佛教在其国内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众多的信徒,佛教艺术也曾繁盛灿烂;那里盛产胭脂,也盛产良驹,还有鱼盐蒲苇之饶。那就是焉耆国。
焉耆国,西域三十六古国之一,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当年玄奘去印度取经,从高昌国向西出发,第一个到达的就是焉耆国。
玄奘曾经对焉耆国这样描述说:阿耆尼(即焉耆)国的幅员,东西有600多里,南北400多里。焉耆国的都城叫做员渠城,方圆6里以上,四面有山作为屏障,道路艰险难行,因而易于防守。焉耆国境内泉水溪流交织如带,水便被引来灌溉田地。那里四季气候温和,舒畅宜人。焉耆人风俗淳朴,互相真挚相处。国境内有寺庙10余座,僧徒有2000多人。他们研习的是小乘佛法,所有信徒都恪守戒律仪轨,持身清洁,刻苦勤奋。
焉耆国具体位于今天新疆焉耆县境东,是一个绿洲农耕生活形态的城郭。从焉耆县向西北大约行走30公里,就会看到一处保存着很多古代遗址的地方,维吾尔族人称之为“七格星明屋”,意思就是“千间房子”。
“七格星明屋”是由南、北两个寺院遗址和一个小型的石窟群所组成的。南、北两个寺院的规模非常大,用“千间房子”来形容当年这里的佛寺景象,并不为过。这两座寺院都是由大殿、僧房、佛塔等建筑遗迹构成的,建筑物的墙是采用土坯间杂苇草的砌筑方法,大概是唐朝到元朝期间的建筑遗址,但开创的时间至少可以上推到南北朝时代。
在北大寺西北山的南面,大约开凿了10所石窟,有的与别处的洞窟相同,但有的构造就显得比较特别,例如有些洞窟的地面当中设置了一个长方形低坛,低坛的后面立着一个大背屏,直通窟顶,环绕着这个低坛。这种洞窟是模仿寺院殿堂所做的作法用的佛坛窟,除在焉耆东边的敦煌莫高窟晚唐与五代时期大型佛坛窟中有相似的形制,就只有焉耆国才有,别处没有发现类似的石窟。另外,焉耆佛坛窟顶部还绘有云朵纹、缠枝花纹、波状套连的枝蔓图案、菩萨、化生童子等等,都具有强烈的汉族艺术风格。
公元692年(大周武后长寿元年),武则天把焉耆确立为安西都护府下面的四镇之一,汉人在焉耆国的活动很频繁。所以,七格星明屋石窟里的汉族风格,可能就是在那段时期由汉族僧侣传到这里来的。七格星明屋石窟里还可以看到龟兹风格的菱形方格纹,这表明,东来西往的佛教僧侣,都在焉耆这个沙漠北道中的重镇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可惜的是,今天,中国人很难在焉耆国遗址中找到珍贵的文物了。因为,早在20世纪初期,英国大盗斯坦因、德国大盗勒科克等人就到过焉耆国遗址,对佛教遗迹进行过调查与发掘,将大量的精美佛教雕塑品运到了国外,收藏在大英博物馆、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现在,站在石窟前,我们也只能知道,焉耆国曾经是一个佛国,是个东西文化交流中心。那么,真实的焉耆国是怎样的呢?
西汉初时,焉耆国是匈奴的附属国。公元前60年(西汉神爵二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在焉耆西南的乌垒城驻扎军队,监视、保护丝绸之路北道的各国。东汉初年,焉耆被莎车国征服,沦为莎车国的附属国。公元75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焉耆国又被匈奴的残余势力征服。直到公元91年(东汉和帝永元三年),班超到达西域,降服龟兹,重设都护府,焉耆等国受匈奴挟持,不肯降服。公元127年(东汉顺帝永建二年),汉军攻入焉耆,焉耆王元孟遣子入东汉为质,表示归顺。三国时期,焉耆国渐渐强大,成为丝路北道的大国。公元448年(北魏太平真君九年),焉耆被北魏军打败,北魏在此设镇管辖。经此一败,焉耆国势大衰,不久就又被柔然、高车控制,又被嚈哒(yàndā)破灭。后来,焉耆龙姓王族重新执政,焉耆国才重新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