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下雨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雨纷纷)
唐人杜牧有首诗脍炙人口:圈粉无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般如此解释:清明节这一天杜牧在郊外游玩,天上下着绵绵细雨,杜牧失魂落魄,碰到一个放牛的孩子就问,小朋友你说附近那里有酒馆啊,我去喝一杯。牧童用牛鞭指着远处杏花盛开的村庄说,呶,那个村子里就有酒馆。
这里的行人,就是杜牧本人,而不是来来往往的行人。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也就是说,清明的意思就是天气清爽明丽。
那么杜牧写的清明节是清明节这一天吗。未必,人家写的是清明时节,指的是节气,不是节日。我们老家在过年期间,都说一句话,大年时节的要说拜年话,不能说骂人话。这里的时节,就是过年这段时间,而不是专指大年三十这一天。
大唐清明节也放假。大唐王朝全年节假日是这么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腊日各三日”。就是说元旦和冬至两个节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节连在一起,放假4天;夏至、中秋节和腊日(腊八)各放假3天。唐肃宗时期,清明节增加到七天,唐代宗改为五天,唐德宗又改为七天。
其实唐朝人过清明节,最重要的还不是清明节,而是寒食节。
寒食节大家都知道是咋回事。晋公子重耳带了一帮随从逃往十九年,有六个不离不弃,其中就有介子推。结果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就把封赏介子推的事给靠后了。春秋时期的人耻辱感特别强,脾气特别大,介子推一气之下跑回家,带着老娘上了首阳山,拒不出仕。重耳亲自去请,坚决不下山。重耳心说,那我放火烧山,看你出不出来。结果不知道是介子推跑不出来还是不想出来,总之是烧死了。
重耳大哭,厚葬,号召全晋国人向介子推学习。同时规定,介子推烧死这一天全国人民不能生火,吃饭要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跟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的意思是一样的。为啥要纪念介子推,因为介子推忠君爱国,跟屈原一样。有人说是纪念他不出山当官,此言不确。不当官有啥可纪念的。
所以最早的清明节也是纪念介子推的。给介子推上坟烧纸。后来加入了孝的元素,有忠必有孝么,于是也提倡给自己祖宗上坟烧纸。寒食节和清明节也就一块儿过了。清明节一般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因为第二天不能开火,清明节这一天又要供奉祖先,所以清明节这一天会做好多好吃的,还得喝酒,祖宗喝,自己也喝。
我们要注意一点,寒食节不开火是法定的,开火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并非像端午节吃粽子不吃也行。所以到了这一天,“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想开火是要皇帝特批的。韩翃的《寒食》流传千古: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里的五侯,也就是权贵阶层能够开火生烟,都是经过皇帝批准的。当然当时宦官专权,皇帝也管不了他们。
因《枫桥夜泊》而久负盛名的诗人张继,其《闾门即事》也写了寒食清明一起过的风俗: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节这一天正是万家烟火的时候,但却没有几家生火做饭,因为战乱之后人民流离失所,田地荒芜。
大唐时期的寒食清明期间的活动多种多样,有祭祠上坟的,有郊游踏青的,有玩秋千的,有玩拔河的,有玩蹴鞠的,有玩斗鸡的,有放纸鸢的,富贵人家或风雅之士,则往往趁此良日举行宴集,饮酒斗茗,品诗论文。
杜淹《吟寒食斗鸡应秦王教》,写斗鸡的:“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还有拔河的:“清明,上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以大麻絚两头系十余小索,每索数人执之以挽,以力弱者为输。时七宰相、二附马为东朋,三相五将为西朋。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因年老随絚而踣,久不能起,帝及皇后妃主以为笑乐。”
与所有节日都背离了其初衷,最终归结为吃喝玩乐一样,寒食节清明节也如是。本来这是两个宣扬忠孝的节日,结果都打了马球放了风筝斗了鸡拔了河喝了酒。
所以说为啥杜牧要断魂呢,因为他是行人,是路人,是远在异乡的游子,看到本地人纷纷上坟扫墓归来,玩得不亦乐乎,自己却连给祖先上个坟都是奢望,只好去喝酒消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