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之美,该如何欣赏呢?
审美进阶,说来是我今年想要策划的一个主题展。本月初,曾匆匆写过一篇关于国人审美趋势变化的文章,大意是这个时代的审美正在进步,影射到我们这里的切身体会是,对高古瓷感兴趣的朋友,尤其是年轻朋友越来越多。
很凑巧,下周国内举办的几场大拍,高古瓷占据了比往年更高的比例,虽然年代仍标注为“明”,但我们从种种迹象中有理由相信,古陶瓷审美的变化也正紧随时代的步伐。
在即将上拍的高古瓷中,两宋时期的瓷器是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宋朝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在宋代的时候,全国各地都有窑场,名窑遍布南北,是窑业的大发展、大格局和大繁荣时期。以瓷器品种论,亦是百花齐放,尤其以青瓷、白瓷、黑瓷等“单色釉”和“磁州窑型”瓷器最具时代特色。
毋庸置疑,宋瓷是美的,但宋瓷之美,究竟美在什么地方?整个宋代皇室推崇的是不尚奢华、不好奇巧、不贵金玉。因此在南北官窑瓷器上,呈现出一个朝代的共同美感,那就是朴实无华、优雅端庄的极简主义。宋瓷经过宋人的反复淬炼,去芜存菁,留下最实用、最简洁也是最富美感的造型器用,是宋人精神的映照。
从文献上看,把古陶瓷作为珍玩来收藏和欣赏,并形成风气,是从明代开始的,“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即便在彩瓷风行之际,宋瓷也深得明代文人雅士的珍爱。明人对宋瓷已有相当深入的认识,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就对汝、官、哥、定、龙泉、景德镇诸窑以及吉州窑、建窑、磁州窑等的宋瓷(哥窑的烧制年代存在争议)品种和特点详加指述,并在鉴赏上有了一定标准。宋代名窑瓷器更是身价不菲,如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中所言:“可使一瓷盘、一铜瓶几倍黄金之价,非世俗所知也。”晚明时,这些宋瓷已堪与商彝周鼎并重,其鉴赏也成为一门专属学问。
北宋 汝窑水仙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欣赏古陶瓷,不同时代的瓷器有不同的看点,有资深藏家总结道,“唐宋瓷看形看釉,明青瓷看染看画。”而纵观近现代史,我们会看到一个很有意味的现象,明清瓷虽然更为精细艳丽,甚而技高一筹,但获得的国际声誉却明显不如宋瓷。这是因为,人们品评古陶瓷,不是从工艺角度去衡量高低,不然我们今天生产的瓷器,工艺更加细腻精湛,理应更被追捧才对。
实际上,人们品评古瓷,是以美为尺度的。在中国美学史上,宋瓷所代表的初发芙蓉的美与明清瓷所代表的错彩镂金的美,有着境界高低的不同。所谓“初发芙蓉”的美,与糅合儒道诸家,强调委婉含蓄、温润和柔的“中和之美”不无关系。举个例子:李白认为诗贵在清真,正如他在一首诗里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个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去雕饰并不是不要美,而正是为了美不被亵玩。钟嵘《诗品序》中说是“不伤真美”。“天然”之美,再要雕饰,那就是画蛇添足了。
北宋 钧窑天蓝釉筒式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定窑白瓷划花莲纹梅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定窑白釉瓜棱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那以宋瓷为代表的高古瓷又该如何欣赏呢?记得去年年末曾和几位美院老师品茶赏瓷,也探讨过这一问题,今天试着总结:
其一赏形,即器的形象,也就是形状式样。要用心去体会器物的每个部分,口、颈、肩、腹、底。由点、线到面,看清线条的来龙去脉,缓冲过度,明暗转折,虚实对比。真正好的器物,定能深入空间获得形的深度,当点、线、面恰到好处时——形,已经具有了生命。
其二观神,即器物的神态,也就是通过形象表达散发出的情趣。一切生命都是从一个中心迸生出,然后由内到外,滋养发芽,灿烂开花。要试想这件器物正迎着你,向你突出、向你诉说、向你表达。这种形象具有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这样的器物就具有了生命,就有了神。
其三望气,即器物的气质,也就是形象内涵的实质性的美的素质。宋瓷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被认为是中国陶瓷的核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气质不凡。宋瓷在烧造之初,是为生活服务的,这就要求做到美与实用相结合。装饰生活,适用于生活,既方便实用,又能陶冶情操,从使用中获得美的感受。这就是气质上的美,是健康的美,而不是病态的美。艺术的本身就是感情。如果没有轮廓、线条、体积、比例、釉色的学问,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完美的器物其本身就具有充沛丰富的感情在抒发,在感染着人。
北宋 磁州窑玉壶春瓶 北京邢定文物商店藏
以上三点,内容不多,却耐人寻味。优质的宋瓷必能将形、神、气三者融会贯通,也就自然会让人为之动容。我们想读懂它,唯有多看真品、精品,才能方知其制作之大不易,感叹古人之伟大。试问,这又怎是能被轻易模仿的呢?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