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国外300倍薪资,用生命造出“中国天眼”,南仁东有多厉害?
2016年9月,他顶着步入肺癌晚期的身躯,从北京飞往贵州,在连说话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硬生生地爬上了一座百米高的铁架,随着他亲手拧上最后一颗螺丝,这口领先世界30年的“大锅”也正式落成了。
可十分遗憾的是,就在“大锅”开始工作,并向宇宙发出只属于中国的信号时,他却因为病魔肆虐,在几天后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在此之前,为了建造这样一口“大锅”,美国曾开出了高于我国300倍的薪资“挖墙脚”,然而,他却用“虽然在我眼中知识没有国界,但国家需要有知识”这句话,义正言辞的回绝了“美意”。这名科学家叫南仁东,也被称作我国的“天眼之父”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为了建造天眼,他究竟付出了怎样的辛劳?而这一设备对我国来说,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1945年2月,南仁东出生在吉林辽源一个十分普通的农民家庭中,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他从小时候就一直拥有一个让中国强大的梦想,而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大量重工业援助东北,这也让南老找到了报效国家的道路。
1963年,南老金榜题名,在高考制度才开放不久,中学生成绩普遍一般的情况下,他以平均98.6分的优异成绩,直接成为了吉林的理科状元,与此同时,他也被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录取了。
要知道,当时的高考分数是百分制的,而南老的成绩哪怕用现在的眼光看,也绝对称得上是科科满分。事实上,或许是因为就住在鸭绿江边的原因,所以早在小学时期,南老就一直在用志愿军的意志鞭策自己,他的成绩,也无疑是对当时的中国最好的回报。
进入大学之后,南老不仅没有放松学业,反而是越来越忙,除了本专业知识,他还利用课余时间,拿下了应用物理的学士学位,也正因如此,在被保送进中科院之后,他以极高的成就完成了理学与物理的博士。
此后,南老一直奋战在无线电事业的第一线,在进入中科院的十多年时间里,他不断开疆拓土,在完成了无数从零到一的突破后,他也逐渐将眼光放到了更高端,也更能彰显大国实力的天文科技领域。
众所周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经济体量迅速提升,这样的繁荣无疑也影响了像南老这样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1993年时,我国经济也逐渐走上了腾飞之路,而在日本科学界的力邀之下,南老前往东京,参加了一场足以改变他一生的会议。
此次会议可以说基本聚集了世界上最顶尖的无线电专家,同时,各发达国家先进的仪器也无疑是让南老开了眼界,在他看来,虽说我国在此前的几十年间已经完成了飞速发展,但论高端仪器,和西方国家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而这样的差距,只能通过科学家成倍的努力弥补。
在琳琅满目的科学设施中,射电望远镜是给南老震撼最大的。与传统光学望远镜略有不同的是,射电望远镜依靠金属网作为电波信号接收面,所以无论是精准度,还是观测距离,都要远远强于普通的天文望远镜。换句话来说,这种设备能直接将人类的眼光拓展到此前从未到达过的边边角角。
当然,想要建造这样的设施,条件自然是十分苛刻的,一方面,若想达到其需要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射电望远镜对材料的选取可谓十分苛刻;另一方面,射电望远镜动辄就是几百米的直径,这对一个国家的重工业来说也完全算得上一项艰巨的挑战。
也正因如此,在南老像外国科学家表明中国也要建造射电望远镜后,他们不约而同地“嘲笑”道,中国连汽车发动机都没研究明白,怎么能造出大型射电望远镜呢?你还是安安心心地搞基础无线电设施吧!
外国科学家的话语无疑狠狠地刺痛了南老的心,没办法,我国当时的重工业水平确实不行,而且,搞天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需要巨量投入,但收益很小,就像量子对撞机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类大型科学仪器能够满足的,只是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心罢了,而这也正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有了“闲钱”之后,才开始向天文领域进发的原因。
不过,南老在上高中时就有一个“拼命三郎”的外号,他的想法一旦在脑中种下,无论怎么样的狂风暴雨都无法将其扼杀。到此为止,南老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拼搏,并将自己的项目命名为象征最快最强的“FAST”
若想建造射电望远镜,选址可以说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方面,四周的地形不能太空旷,必须形成一个类似于“盆”状的结构,才能最大限度的为其挡住外界的干扰电磁波;另一方面,这个“盆”必须够大够平,才能容纳的下直径上百米的“大锅”
虽说我国领土庞大,但若想要找到符合如此条件的建造地点,却只有“西南一隅”,而这正是南老遇到的第二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西南地区山多,但相比于其他地区,仍旧处于一个相对十分闭塞原始的自然环境,据南老后来回忆称,当时在贵州山区选址的时候,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路,必须依靠专门的登山队帮助,他才能爬上山顶进行测量;而稍微好一点的情况是,选址地附近刚好有村落,这也能为舟车劳顿的勘探队予以一定程度的支持,当然,所谓的支持也不过是几碗热水或是热饭罢了,因为贫穷,这些村落大多可能连电都没有通。
与此同时,当地山区经常会因为降雨爆发泥石流,更不用提山洪之类能完全将南老埋葬的灾难了,不过即便如此困难,南老还是在走访的1000多个洼地中,硬生生的挑选出了391个符合条件的“灶台”,并于2011年,选择在平塘县的一处喀斯特洼坑中,放下这口“大锅”
仅是选址这一项工作就花去了17年,对于一名普通的科学家来说,这个时间足以完成能让他们享用一生的科研成果,可对于南老来说,真正的战斗才刚刚打响。
要知道,在此之前,我国并未有过相关经验,南老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无论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在这其中,包括与工程队沟通,与地方政府协商,南老都自费跑东跑西,为了省钱,哪怕是开会,他都自备干粮,而在与一些工人们沟通时,为了和工人们拉近距离,他甚至还会端起从不接触的酒杯一饮而尽。
据当时建造天眼的工人们回忆说,第一次见南老时,以为他是某个领导,可随着接触加深,就觉得南老像是一名老师。令他们感到疑惑的是,这名老师总与工人们一起干活,指挥的时候连工程队长都插不上话,而最后在工人们看到南老亲自上架拧螺丝,对钢材一一清点的行为后,也统一的认为南老不过是一名没什么建筑经验的“小工”。
其实从这点也能看出来,对于建造FAST这口“大锅”,南老可以说是不遗余力,顶着老迈的身躯,却还要与一帮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较劲”。
美国作为科技强国,其实早在南老刚刚立项时,就用南老当时工资的300余倍作为诱惑,希望他能前往美国发展。不过,在南老义正言辞地拒绝后,美国哪怕是再想找他协商也没有办法了,因为此时的南老正跑在贵州各个无人山区勘探地形呢!
然而在2016年初,南老被诊断出了晚期肺癌,可此时正是天眼“战役”的最后决胜阶段,所以他又硬生生的在施工地点挺了3个多月才回北京接受手术,当然,这样的拼搏无疑是耽误了病情,虽说手术很成功,但此时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南老全身,也正因如此,他变得越来越虚弱,甚至连说话这样的正常活动都无法进行了。
接下来发生的就是咱一开始聊到的,2016年9月初,中国天眼正式落成,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口径和最强的灵敏度,该水平甚至直接与国外拉开了30多年的差距,而截止到2021年12月,天眼发现了509颗脉冲星,而这个水平,是世界上所有同类型设备发现的4倍有余。
然而,南老却没能看到这一盛况,在为天眼拧上最后一个螺丝后的一个星期,他平静地病逝在了家中,就像咱之前聊过的那样,从1993年决定立项,到2016年项目落成,南老用23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而对于其他科学家来说,这个时间或许都足够他们完成享用一生的科学成果。
不过,天眼无论是科学意义,还是对我国工业的建设意义,都远非普通的科学研究成果可比,也正因如此,南老也被称为“天眼之父”。
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将一颗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从这个角度来看,南老显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不过是化成了与天眼隔空相对的一颗星,陪伴着我国天文工业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