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是在什么地方啊,西汉时期的雁门关是在什么地方?
西汉时期的雁门关是在什么地方
从古到近代,雁门关的故事很多,早在西汉,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就从雁门关出塞,远走与匈奴和亲,促进了短期内名族和平,以至于停下来有时间发展经济和军事。雁门关风景区有一个实景表演,昭君出塞,整个剧目约半个小时,演绎了昭君从入宫到出塞的故事。王昭君相貌出众,但是平民出生,进宫后不得宠幸,整日劳苦,后偶然机会被发现,后才有和亲的机会。历史里的王昭君主要关注出塞和亲,而真实的王昭君结局命运凄惨,和亲之后几年,亲夫就去世,按照匈奴习俗,王昭君又嫁给了继子。期间两次,王昭君要求返回中原,可都被汉武帝拒绝了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是长城沿线上的重要关隘,相传大雁南迁北移,因两侧山高险峻,无法飞过,只能从这个狭长的关口通过,所以命名为雁门关。山西省为表里山河,境内左边为太行山,右边为吕梁山,雁门关正是太行山与吕梁山握手之处,古时过了雁门关,往北即为漠北,长期被游牧民族统治,也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争夺和交润之地,雁门关往北称做雁北,包括现在的朔州和大同,古诗里有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说得就是如的今雁北地区。雁北地区再往北,过了阴山,就是真正的大漠草原了。
雁门关在古代有非常重要的军事地位,历朝历代的君王都排名将重军守卫,因为雁门关是北漠进入中原的最近通道,一旦失守,少数民族可通过晋阳(太原),向南到达中原河南,直入开封、洛阳等地。所以才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说法。
雁门关在什么地方要现在的不要旧的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勾注山上,又名西陉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属于我们阳明堡镇。
我是代县阳明堡人,距离雁门关只有7公里,雁门关周围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是我儿时暑假的乐园,现在已经筹备开发为旅游资源了,周围还有百年古刹“白人岩寺”,抗战时八路军著名战役“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遗址等等。
我在多款游戏中都使用“雁门君”“雁门侠”等昵称。
您还有什么疑问请发消息给我
雁门关在什么地方
雁门关在太行山余脉翠微山北麓,隶属山西省忻州市代县辖区内,紧邻朔州市山阴县新旧两座光武古城。自古都是中原防御游牧民族重要屏障之一。赵国之李牧,秦代之蒙毅,宋朝杨家父子都曾在这里驻守。
兵家必争之地,忻州雁门关的作用是什么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雁门关在城西北大约20公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雁门关是古代宋明两代的历史标志,一说雁门关,人们马上想到宋代杨家将为国前仆后继的故事。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九塞尊崇第一关”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
史载,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人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 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他在雁门数年,“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当地人传说,蒙恬死后葬于代县境内。上门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遗址,其断碑尚存,还可看清:“秦蒙恬将军墓”,及“清嘉庆”等字样。据史学家考证,蒙恬墓在陕西境内,此地乃传说而已。
汉代的雁门,更是风云多变。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为此,公元前201年,刘邦亲率三十多万大军,抵达平城(山西大同),抗击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计诱入,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最后用重金财物贿赂了单于阏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脱。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一次,他出雁门,兵败被俘。在敌军两马之间的网兜里,他表面佯死躺下,心里却在等待机会。突然,他腾跃而起,将一胡兵推下马去,立即夺马取弓策马南驰数十里,复收余军,杀退追兵,安全脱险。正是由于汉武帝时期创建了强悍的骑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护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换来了以后同匈奴的和睦相处。汉元帝时,有胆有识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前簇后拥,浩浩荡荡,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
杨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至今还凛然地静坐在雁门附近的杨家祠内。元明时期,雁门旧关废弃,新关又起,雁门战火渐趋平息。时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辱国求存的慈禧太后等,狼狈出走。他们过居庸、宣化,经大同,又在雁门留下了逃跑的脚印。当时,正值秋天,气候酷热,慈禧、光绪和王公随从颠沛至此,饥渴难忍,曾在关门左侧靖边寺吃茶,但未敢久留,小憩后又匆匆出发了。傍晚,慈禧一行宿关南阳明堡贾宅。光绪帝面对贾宅“五世同堂”的门匾和堂内神龛上“一心念佛”的横幅,联想内忧外患的处境,在东家门板上写下了:“五世同堂真富贵,一心念佛见如来”的联句,借以抒发一个失意帝王向西方逃去的颓败情怀。这与李牧、杨业等抗战英雄恰成显照的对比。
1937年9月,我党为了团结抗日,派周恩来、彭德怀和彭雪枫同志,前来雁门山的太和岭口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晤。在太和岭的山洞里,周恩来同志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揭示了抗战必胜的历史趋势。还为阎锡山起草了一份第二战区作战计划和一份在沦陷区成立“战场动员委员会”的条例。同年10月18日,就在阎锡山弃关南撤以后,我八路军一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四百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继而10月10日晚,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又在雁门关下袭击了日军阳明堡飞机场,炸毁敌机二十四架。这一曲抗战凯歌极大地鼓添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必胜信心,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下的军队是抗战的模范。
纵览雁门关兴衰的历史,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多次,可见它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