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吕布”吕俊生:曾单挑27名日军,建国后回乡务农,错失军衔
全国英雄吕俊生,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人称军中吕布。他曾经八次荣获一等功,也曾经九死一生,却虎口脱险。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却错失了被授予军衔的机会。吕俊生的一生,是怎样的波澜壮阔?
少年信仰,一腔热忱
1907年,吕俊生出生于河北邢台。彼时家乡正值饥荒,吕俊生一家的生活也十分艰难。13岁的那一年,为了补贴家用,吕俊生成为学徒工。不久后,他离开家乡外出谋生,辗转多地,艰难地生存。
一次偶然的机会,吕俊生开始学习武术,也正因如此,他形成了强健的体魄,力大无穷,这也为日后吕俊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奠定了基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吕俊生看到日本人在中华大地上的罪行愤怒不已,立下了报国之志。
同年,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征兵,30岁的吕俊生加入革命队伍,成为一名战士。战场上,吕俊生不怕牺牲,奋勇杀敌,很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
近身搏斗,刺刀下的杀伐
吕俊生,身高一米九,相貌堂堂,骁勇善战,因此被战友们亲切地成为军中吕布。除了对吕俊生的外貌印象深刻外,战友们最敬佩陈吕俊生的,就是他的战斗力。战场上的他以一敌多,创造了众多的战斗奇迹。
为了提高日本人的拼刺技术,日本军队直接抓捕活人,将其当作靶子。也正因如此,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士兵的拼刺刀技术十分高超,成为了残暴的恶魔。
然而活人靶子帮助日本人提高了刺杀的准确度,却也让他们丧失了灵活性。日本人一向身材矮小,在面对高于他们的敌人时,往往束手无策,吕俊生便是其中之一。
1938年,吕俊生所在的部队来到了山东,与敌人的王牌部队关东军正面相遇。关东军士兵战斗力强,武器装备先进,被日本人称为皇军之花。
九一八事变,华夏大地生灵涂炭;七三一部队,无辜之人身患疾病,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桩桩罪大恶极之事,皆是关东军的杰作。
关东军最擅长的,便是白刃技术,也就是战场上的拼刺刀
夏津战场上,刚刚加入军队不久的吕俊生,是领导眼中的新兵蛋子。战争爆发后,日军迅速向我军发起攻势,我军也开始拼命反扑,伺机突围。
吕俊生与其他战友奉命守在隐蔽的高地,敌人们来势汹汹,吕俊生开枪射击,不久后子弹便打光了。后来,吕俊生开始用手榴弹,手榴弹使用完之后,就只能用石头砸。
日军与我军交战许久,双方军队都已经疲惫不堪,弹药补给不足,只能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赢得近身拼刺刀的主动权。
此前新兵训练时,吕俊生就是拼刺刀的先锋,他身高一米九,体重两百斤,面对身材矮小的日本人,吕俊生可谓占尽优势。
吕俊生高声呼喊着,带头发起了冲锋,与日军展开了刺刀搏斗。敌人见到身材魁梧的吕俊生,几个人联合起来,准备向他冲刺。吕俊生大叫一声,甩开膀子,向着日本人冲过来。
吕俊生挥舞着手中的大刀,一刀砍下了其中一名敌人的头颅。吕俊生凭借着自己手长、腿长的优势,在敌人尚未碰到吕俊生之际,就已经人头落地。
一时之间,在战场上横冲直撞的吕俊生竟无人能敌。在连续斩杀了27名日本侵略者后,日本兵已经吓破了胆,无一人敢上前。
日本士气大减,我方战士一鼓作气,拿起刺刀赤膊上阵,不久后便击退了敌人。战斗结束后,战士们纷纷围过来夸赞吕俊生,发现他也受了3处刀伤。
山东的拼刺刀之战,部队在吕俊生的带领下击退了日军,实现了安全转移。吕俊生因此一战成名,荣获一等功,军中人人称颂,部队的首长也亲自前来探望。不久后,吕俊生被授予一等战斗功臣的荣誉称号,逐渐在全军确立起自己的威望。
同年12月,因为表现优异,吕俊生被组织上派到129师随营学校学习。少年吕俊生因为家中贫穷,并未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在随营学校中,吕俊生学习认真刻苦,成绩十分优异。不久后,吕俊生升迁,担任青年总队通讯连连长。
尽管如此,吕俊生却并没有骄傲自满。他依旧同从前一样与战士打成一片,在战场上,他始终身先士卒。短短一年的时间,吕俊生带领的连队已经成为了军中著名的战斗强队。
某次外出执行任务,吕俊生与敌人正面相遇。吕俊生率领的战士不多,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隐蔽是最好的选择。令战士们意外的是,吕俊生决定要伏击敌人。
吕俊生将战士们拆分成几个小股部队,命令他们利用地形的优势分头行动,声东击西,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随后吕俊生一声令下,战士们带着刺刀拼杀过去,手刃60多名日本人,其中光是吕俊生一个人就解决了17名敌人。
在此后的几次战斗中,吕俊生依旧表现不俗,赢得了军士兵的拥护和支持。与此同时,吕俊生豪爽的性格也帮助他与其他战士们建立良好的关系,私下里,战士们经常称呼他为常猛将军。
战士们常说,吕俊生杀鬼子,如同砍菜瓜一般容易。某次巡逻过程中,吕俊生发现了两名敌人,他提起其中一名敌人的衣领,快速跑开,等待敌军的同伴反应过来,吕俊生早已经没了踪影。
吕俊生将其中的一名敌人交给战友,随后快速回到原地,在敌人喊出声之前,迅速捏断了他的喉咙。不久后,第三名敌人听到声响赶来,吕俊生一个转身,再次拧断了他的脖子。前后不过短短几分钟,吕俊生就轻松地解决了3名敌人。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僵持阶段的第二年,战士们的疲惫心态愈发明显。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在彭德怀的主持下,我军在华北与敌人正面交战,百团大战由此爆发。为了抵抗我军的攻势,敌军大肆修建堡垒。吕俊生在得知此事后主动请缨,接下了深入敌营炸碉堡的任务。
吕俊生在部队里挑了几名身材魁梧的战士,6个人组成了一个爆破小组。经过简单的训练后,小组成员们奔赴战场,他们从敌人碉堡附近投掷手榴弹,炸掉了许多难以攻下的据点。
在进行高邑方向的作战任务时,敌人刻意将碉堡的窗口缩小,从窗口里伸出一支机关枪,躲在碉堡里的日本人巡视周围,频繁扫射,我军战士伤亡惨重。
阵地久攻不下,吕俊生十分焦急,带着一个炸药包,冲到了碉堡附近。然而在行进的过程中,炸药包却不慎掉落。
如果没有炸药包,吕俊生便无法炸碉堡,然而如果吕俊生回头捡炸药包,不仅会延缓红军的作战时间,还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中。吕俊生咬咬牙,秘密靠近碉堡,一把抓住了敌人从碉堡窗子里伸出来的机关枪。
由于长期射击,机关枪外部滚烫不已,吕俊生顾不上其他,死死地抓机关枪管向外拉。摧毁了这一主要火力点,大部队的攻城计划也开始顺利进行。战士们发动进攻,终于拔掉了这个难缠的碉堡。
也正是因为这场战斗,吕俊生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二个荣誉称号:常胜猛士。百团大战过后,八路军战士们进入修养、恢复阶段,吕俊生带领着手下在山中打游击,给敌人严重打击。
阎家庄战斗中,吕俊生率领一个连的兵力,杀死敌军108人,而我军只有一个人受了轻伤。此战过后,组织上授予了吕俊生英雄连长的荣誉,吕俊生率领的连队,也荣获英雄连队的称号。
1942年,吕俊生已经成为新四旅训练队的队长。训练战士时,吕俊生说:“作为军人,就要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
1944年,在某次与敌人的战斗中,吕俊生与大部队走散,失去了联系。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吕俊生坚持与敌人周旋了整整20天,顺利躲过了敌人的地毯式搜查,回到军队。
然而死里逃生的吕俊生身受重伤,上级命令其休养,于是将他派遣到地方游击队,大多担任文职工作。某次,敌人摸进了村子,吕俊生率领着7名队员在村子里与敌人周旋了4个小时,成功击毙了11名日本人,最终成功突围。
解放战争期间,吕俊生先后在冀南军区、军区补充团、军区独立营等地任职。
战场上的吕俊生杀伐果断,一呼百应,是军中著名的战神,退居二线后,吕俊生从不谈自己的资历,始终严于律己,展现了革命军人应有的素质。
无名英雄
1950年,新中国召开全国战斗英雄表彰大会,来自全国各个解放军部队的精兵强将汇集于此,吕俊生也作为河北军区的战斗功臣受邀出席此次大会,见到了毛主席。
此前吕俊生在战场上屡立奇功,毛主席也有所耳闻,他亲自接见吕俊生,说道:“我知道你,你很厉害。”大会上,吕俊生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的称号。
此次表彰大会结束后,吕俊生选择回到家乡务农,为新中国的建设做贡献。1955年,中共中央为在革命年代作出贡献的战士们授衔,然而已经离开中央、进入地方工作的人将不再有资格参与授衔。
也正因如此,吕俊生才错失了军衔。尽管如此,吕俊生却没有丝毫怨言,他依旧在家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为人民做实事。
工作闲暇之余,吕俊生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电影。1970年,吕俊生的家乡请来了一名电影放映员,乡亲们围坐在村口一起看电影,深受人民群众拥护的吕俊生被乡亲们安排到了第一排。
电影即将结束时,画面切换到八路军击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的画面。回望从前的战斗经历,感叹如今新中国的和平环境,吕俊生发自内心地大笑起来。
没有人想到,乐极生悲的现实竟然发生在吕俊生这名战功赫赫的老将身上。吕俊生就这样在大笑中突发心脏病,溘然长逝……
这位传说中的八路军再生吕布,用辉煌的战绩与卓越的贡献证明了自己的一腔报国之志,为什么江山美如画?战士的鲜血染红它。吕俊生的贡献,人们将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