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鄂尔多斯高原概况
鄂尔多斯为蒙古语,意为很多的宫帐。因在明代成吉思汗陵寝移至此处,蒙古族游牧部落号鄂尔多斯,故高原也以此命名。鄂尔多斯高原,地处就在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的怀抱里,东南、西与晋、陕、宁接壤,北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和包头市隔河相望。3.5万年前,鄂尔多斯是著名的"河套人"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河套文化"的发祥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寝就坐落在鄂尔多斯中部的鄂尔多斯伊金霍洛草原上。鄂尔多斯高原海拔1100~1500米左右,最高点为西部黄河畔的桌子山,海拔2149米。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微倾,起伏和缓。
值得了解:这个高原原来是对相关群山和盆地的统称,主体区域现在地质学界已经称鄂尔多斯盆地(即陕甘宁盆地)。从绝对高度看,是高原,而从四周高地看,又是盆地。
高原简介
鄂尔多斯高原(Eerduosigaoyuan, Ordos Plateau)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鄂尔多斯市境内。就在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的怀抱里。黄河的流向急剧转折,三面环绕,形成一个大弓形,习惯上叫它黄河湾,为广义的内蒙古高原的南部。鄂尔多斯为蒙古语,意为很多的宫帐。因在明代成吉思汗陵寝移至此处,蒙古族游牧部落号鄂尔多斯,故高原也以此命名。为广义的内蒙古高原的南部。
鄂尔多斯高原的南方就是黄土高原。
行政区划包括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全境,乌海市海渤湾区,陕西省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5县的北部风沙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灵武2县的部分地域和陶乐县全境。 面积12万余平方公里。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南部高原。西、北、东三面有黄河环绕,南以长城与黄土高原相隔,面积13万平方公里。地当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海拔1,000~1,300米。西部地势较高,桌子山海拔2,149米,北部为库布齐沙漠,中部为草原并夹有盐碱湖沼,南部为毛乌素沙地。因沙丘不断南移,已在长城沿线营造防护林带。
曾含盆地
值得了解:这个高原原来是对相关群山和盆地的统称,主体区域现在地质学界已经称鄂尔多斯盆地(即陕甘宁盆地)。从绝对高度看,是高原,而从四周高地看,又是盆地。
地理位置
西;北、东三部分被黄河河湾怀抱,东南部以古长城为界和陕北黄土高原相
鄂尔多斯高原风景
接。地势中西部高,四周低,西部高于东南部。东部为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西部为桌子山低山缓坡和鄂托克高地,北部为库布其沙漠,南部为毛乌素沙漠和滩地,中部沿北纬39.5度一线隆起,海拔1400 1700米,为鄂尔多斯台地。高原内虽无山脉,但海拔高度相差很大,东部河谷洼地海拔最低只有850米,西部桌子山一带高达1500-2000米。因深居内陆,极端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季气候干燥而寒冷,夏季形成东南季风。光能资源丰富,积温高,昼夜温差大,是我国日照丰富的地区之一。西部盐、碱湖分布广泛,盛产碱、盐、芒硝、石膏等化工资源。
鄂尔多斯高原,地处黄河万里长城的怀抱之中(即三面为黄河环绕,一面为万里长城),东南、西与晋、陕、宁接壤,北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和包头市隔河相望。3.5万年前,鄂尔多斯是著名的"河套人"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河套文化"的发祥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寝就坐落在鄂尔多斯中部的鄂尔多斯伊金霍洛草原上。
鄂尔多斯高原历史上是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聚居地域,其范围为黄河河湾的长城以北地域。一般指内蒙古阴山以南部分,它的西、北、东三面为黄河所围绕,南部与陕北和宁夏黄土高原接壤,北纬37°20′~40°50′,东经106°24′~111°28′。
鄂尔多斯高原的鄂尔多斯市东部是蒙古族、汉族混居的区域,西部为蒙古族分布区,南部以汉族为主,西南部为蒙古族、回族混居区域。境内主要城市为陕北的榆林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东胜区和西部的矿业城市乌海市。
地质地貌
地貌
高原海拔大部为1300~1500米,东部切割河谷部分可下降到 1000米以下,
鄂尔多斯高原地图
高原顶面个别地方可达1600米以上。西北部桌子山自北向南伸延,主峰桌子山(2149米)。东胜以西至杭锦旗以东一带是海拔较高地区(1450~1600米)。其北沿是黄河三级阶地,为包头内陆断陷的南缘。东南部为构造凹陷盆地,境内广泛分布第四纪沉积层和现代河湖沉积。鄂尔多斯流沙和"巴拉"(蒙古语固定、半固定沙丘)分布广泛。由于不合理开垦,过度樵采和放牧,大片沙区中的固定巴拉日益沙化为流沙,原无大片沙地分布的高原中部亦出现不少新沙化地面。本区水系除高原内部为内陆区外,四周均为黄河支流,属黄河水系范围。
地质
鄂尔多斯高原风景2
高原位于鄂尔多斯台向斜的北部,包括了东胜台凸全部和陕北台凹的北部,均为华北台块的稳定部分。全区除桌子山外,岩层基本水平,中生代沉降形成向斜盆地,沉积较厚的中生代砂岩、砂砾岩、页岩,西部有第三纪红色砂岩。第四纪以来各地有不同幅度的上升。鄂尔多斯流沙和"巴拉"(蒙古语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分布广泛。高原东部属栗钙土干草原地带,西部属棕钙土半荒漠地带。
分类
本区可分为5地貌区:
①中西部干燥剥蚀砂质高地。
②东南部多湖和沙丘分布的凹地平原──毛乌素沙地。
③北部黄河阶地库布齐沙带。
④西部桌子山。
⑤东部沟谷底薄覆黄土丘陵区。
气候特征
高原位于温带季风区西缘,年平均气温6~8℃,1月份平均气温-14~-8℃,7月份平均气温22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库布其沙漠
~24℃,年均降水量150~500毫米,集中于7~9月,降水变率大,自东南向西北愈趋干旱,降水自东南缘450~520毫米,依次下降到西北缘的150毫米以下,干燥度由4.0增至16.0。风向除西南部全年以偏西风为主外,冬天以西北风为主,夏天以东南风和西南风为主。无霜期130~170天,10℃以上活动积温2500~3200℃。
植被
鄂尔多斯高原生态过渡带复杂多变的地理地带、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旅游地
被、生物区系、社会生产方式及文化特点,决定了该地区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多样性,也意味着它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脆弱与敏感性,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干扰的影响而产生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毛乌素沙地是中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鄂尔多斯生态站的建立对我国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理论研究、生态环境建设及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在多层次上对草地沙化产生、存在及演化的机理的研究,可为地区经济持续发展、荒漠化防治、矿区环境治理等提供理论基础和试验示范。 油松王
天下第一松(油松王)挺拔于准格尔域西,独雄耸于瘠土僻壤之上,其枝曲嵌盘屈,突怒偃蹇,争为奇状;抉疏垂荫,四季皆然。若是风起,声壮如涛,声闻数里。据中国林科院测定,树龄910多年,高25米,为中国油松之最,遂称王。
大松形同伞盖,撑举于丘陵沟壑间,树干或直,或曲,或蜷,或伏,或弯,或侧,千姿百态,殆不可述,一树翠叶,铿锵之声铮铮若铁,从东西南北四面观看,移步换形,叹为观止。
自然资源
高原面积80%的地下埋藏煤炭,储量达1050亿吨。东胜煤田和准格尔煤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风土人情
田正进行大规模建设。在干旱缺水的高原北部已发现特大地下水源,已探明储量5336亿立方米的苏里格气田正在开发中。
高原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炭遍布各地月储量巨大,有煤海之称。高原面积80%的地下埋藏煤炭,储量达1050亿吨。东胜煤田和准格尔煤田正进行大规模建设。西部盐、碱湖分布广泛,盛产碱、盐、芒硝、石膏等化工资源。
在干旱缺水的高原北部已发现特大地下水源。光能资源丰富,积温高,昼夜温差大,是中国日照丰富的地区之一。
人文概况
黄河阶地库布齐沙带以灌溉农业为特点,旱作农业和畜牧业也占很大比重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雕像
。土地利用方面,黄河沿岸以及地势较低的河谷适合葡萄、杏、山楂、枣等的栽培,以灌溉农业为特点。中西部砂质高地,牧业占绝对优势。桌子山是石质山地,放牧羊、牛等牲畜。东南部凹地以广种薄收为特色。东部沟谷的黄土丘陵地,农耕历史久,是旱作农业类型。由于过去不合理开垦,过度樵采和放牧,大片沙区中的固定巴拉日益沙化为流沙,原无大片沙地分布的高原中部亦出现沙化现象。
高原分布有大面积流沙和冲沟侵蚀地面及滩地。风沙为害、水土流失、灌溉滩地盐渍化,对本区农业生产很有影响。
历史文化
鄂尔多斯市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伊克昭"(蒙古语)汉意是"
鄂尔多斯高原
大庙",伊克昭市是由中国清朝时期鄂尔多斯六个旗在达位特旗王爱召会市而正式得名。"鄂尔多斯"(蒙古语)汉意为"很多宫殿",这一名称已成为伊克昭市的代名词。伊克昭市现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如成吉思汗陵、"河套人"故地、朱开沟文化遗址、统万城、十二连城、准格尔召、油松王和神奇响沙等。 以长城为界,鄂尔多斯南临陕西、山西省,形成秦晋文化与草原文化南北交融的"歌海舞乡"。黄河北岸的呼和浩特、包头市与鄂尔多斯又形成内蒙古自治区最为富集的"金三角"地区。纵贯南北与横贯东西的铁路、公路为前来旅游的宾客提供了别捷的交通。
美国西部有个德克萨斯,中国西部有个鄂尔多斯。来自大洋彼岸的考古学者们发现,鄂尔多斯的历史要比德克萨斯古老得多、悠久的多。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恐龙脚印化石群与"河套人"发祥地,会把你带入旷古久远的境界里。一条历经几千年风雨的秦直道南北穿越鄂尔多斯,从这里,横扫六合的秦皇战车走过去,铁马金戈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走过去,还有王昭君、郦道元、司马迁,都从这里走过去,走过去……
拜谒成吉思汗陵寝,仰视一代天骄的形象,再赏独具蒙古族特色的鄂尔多斯婚礼仪式表演,品尝元代宫廷宴--诈玛宴的美味,会使你体验出马背民族的精神特质和鄂尔多斯独特的祭祀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
风土人情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蛮汉调
在鄂尔多斯的文化艺术殿堂中,有一个被黄河母亲抚育了近百年的骄子,
鄂尔多斯高原
那就是土生土长在准格尔山区的蒙古族和汉族群众共同传唱的蛮汉调(又名蒙汉调、漫瀚调)民歌。
一首蛮汉调唱道:"准格尔是晋陕蒙的三交界,蛮汉调是蒙汉人民的牵魂线。"此语唱出了蛮汉调产生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不同的地域铸造了不同的民族,产生不同的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又展示了不同的心理性格和民族精神。有价值的地域文化大都是经历百年甚至数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才传承下来的,这些文化大都体现了民众生活、劳动、习俗、信仰等方面的审美情趣。千百年来,鄂尔多斯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地域文化,并且以其特有的功能与价值,丰富和发展着各种门类的艺术。蛮汉调就是鄂尔多斯民族、地域文化的一个宠儿。
主要高原
中国的主要高原有: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
世界主要高原有:南极高原、巴西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南非高原、拉布拉多高原、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高原、德干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圭亚那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等。